這篇文章原寫于2013-04-13凌晨,原文如下:
????不知不覺,聽歌聽到現在了。
????音樂竟是若此美妙的東西,聽歌,聽的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聽的更多的是關于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憧憬,自己的心境……歌曲承載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心底的牽念。
????不同的人聽不同類型的歌,有喜歡勵志的,有喜歡抒情的,有喜歡沉郁的,有喜歡恬淡的,有喜歡經典的,有喜歡流行的,有喜歡紙醉金迷的,有喜歡清新淡雅的,有喜歡……,似乎每種都是一種獨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體現。一朋友曾說過:“人的操作系統就是他(她)的人生觀,價值觀。”(語出自大學同學張*)基于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的人會對不同的人和事有不同的選擇,歌曲也是一樣,不同的人聽的歌曲也不一樣,即使聽的歌曲一樣,所聽的心境,所聽的內容也未必一樣。如果有人說我沒有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那我會懷疑,他(她)莫不是在隨波逐流。
????有句話說的好:“不要再說愛不需要理由,只是愛到深處已經忘了當初愛的理由。”(語出自《意林》珍藏本總第6卷P25)也不要再說喜歡一首歌不需要理由,而喜歡到深處卻無法忘了當初喜歡的理由。喜歡歌人和喜歡歌曲是不一樣的,喜歡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放開手讓你可以自由的飛翔(個人理解,因人而異),喜歡一首歌,是因為這首歌引起了心理的共鳴。一首歌無須知名度有多高,無須歌詞多么巧奪天工,只要與人的一部分思想或境遇相吻合,情商如此之高的人便會移情于曲,因此也便無形中有了慟人心弦的效果。因此見同學聽到“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么潛,你美目如當年流轉我心間,渡口邊最后一面灑下了句點,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出自《如果當時》——許嵩)落淚時,卻也不怪了。看來,這首歌是深深的觸動了她回憶里情感的心弦啊。
????與記憶不同的是對自己的憧憬。比如說,有人堅信“藝術就是爆炸瞬間的升華的快感。”(語出自《火影忍者》——迪達拉)他們寧愿將一身的激情于瞬間爆發,也有人愿奮發圖強,讓世界見證他的存在。就好像我們村里一高中生所聽:“讓海天為我聚能量,去開天辟地,為我理想去闖。看碧波高壯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我是男兒當自強。”(出自《男兒當自強》——成龍),他的未來定是不凡的。
????再者還有心境的不同。不同的心境聽的歌也不盡相同。于此喧囂吵鬧的紛雜亂世,卻真想就此飄然離去,獨享一下那“絲竹聲悠悠,教人忘憂,若南柯一夢。星斗青光透,時無英雄,心猿已深鎖”(出自《南山憶》——許嵩)南山歸隱的份恬淡自由。
????現在聽歌,完全似將原曲原意撇之不顧,卻將自己的念想壓入其中,或許真如所唱:“等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搖”(出自《最浪漫的事》——趙詠華),等到以后不定什么時候,再聽到這首歌時,它就可能就會成為記憶的鑰匙,打開記憶之門,感嘆一番。現在所聽的“長大以后,現在的我,常常會寂寞。偶爾繾綣,星星閃爍,剩最亮一顆。”(出自《那年夏天》——許飛),是在初中時晚上靜聽《心靈彩虹》(FM100.9 石家莊經濟廣播)時節目中的插曲,每每聽到,就想到那年初中的晚上,而并非原曲所想表達的意思。
????“人是需要溫情的,當一個都市的人找不到可以述說自己心情的朋友時,孤燈下就希望在電話里向人傾吐”(語出自《唐詩過后是宋詞》——葛兆光),我卻以為,當一個都市的人找不到可以述說自己心情的朋友時,孤燈下就希望借聽歌排解這無人理解的孤獨。另外也因為“天總會黑,人總要離別,誰也不能永遠陪誰。”(出自《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張棟梁)。我不知道在這個荒誕不經的社會里,這種情況是否會愈加常見。但我知道,如果自己有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種情況便會愈加少見。因為此時的自己,已經可以正確看待事態的發展,可以辯證地解析一些現象及其起因,而此時,你覺得他會感到孤獨的自我存在嗎?但在這兒,我并不否認人終究是有薄弱的一刻,這時的他也需要有人理解。
????看一個的聽什么歌,可以看一個人的部分品行。在這里,愿大家不要迷失在煙波浩瀚的歌海之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語出自《一剪梅·舟過吳江》——蔣捷),不知不覺,已經凌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