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測是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去評估某件事發生的概率,以便更好的決賽。本書作者提出:“準確預測靠的更多的是能力與運氣”,并向我們闡述了想要成為超級預測家所必須的哲學觀、能力與思維方式。
文章中提到的很多關于“預測”的方法論,如“費米方式”、“蜻蜓復眼”方式等,對做產品經理的你也會有很多啟發與幫助。
《超預測》書中的內容可以總結為四個部分:
一、對預測的整體說明——我們為什么需要預測,以及預測過程中容易踩的坑
1.1為什么要預測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預測:想要深入分析未來、思考是否購買股票、制定政策、提出新產品構想,或者只是計劃一周的飯菜。這樣的思考使我們受益。不幸的是,人們往往是糟糕的預測者。
因此我們需要提高預測的準確性,而科學和理性預測(最終目的是準確判斷事實)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思路清晰的決策。
1.2人性的某些特點會影響人們的思考與決策
思考與決策的雙系統模型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精神世界分為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無意識的感知和認知系統(直覺);第二系統是指通過一定的思維方式對某件事(或現象)的分析模式;
第一系統具有直覺性、響應速度快等特點,簡單的問題可以通過第一系統直接獲得答案。而第二系統則負責審視這個答案:它經得起深究么?有證據支持么?這個需要時間和努力,所以做決定的標準流程是:第一系統首先得出一個答案,然后第二系統才能介入,審查第一系統的答案。而第二系統是否真的介入?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作者給出了以下一個例子,請試著回答這個問題“球拍和球共計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球的價格是多少”。“0.1美元”,它是這樣直接從你腦海中跳出來么?
“誘惑與轉換”:我們面對難題時,經常偷偷摸摸地用容易的問題替換它;
例如,癌癥的確診需要等醫院的病理結果,而知名醫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你一定是得了癌癥,相信很多人這時候都會確信自己得了癌癥。我猜想,這是因為人們用“他是那種知道我是否患上癌癥的人碼”替代了“我得了癌癥嗎”。答案是:“當然!他是優秀的癌癥專家”
1.3預測應當使用語義清晰的措辭和時間框架
對于用詞含糊且沒有時間框架的預測,我們無法評判它是否準確。
例如有一條預測是“***股票的股價最近一段時間會有較大的降幅”,咋一看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仔細分析下,這里所說的最近一段時間是多久:1周、1個月還是2個月?較大的降幅是跌倒現在股價的10%還是50%?
所以說預測應當使用語義清晰的措辭和時間框架,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預測造成的困惑。
二、如何提升預測的能力——思維方式與方法論
2.1鑒別分類:不要在兩類問題上浪費時間
一是“如時鐘般有規律”的容易問題,對于這類問題,簡單的經驗法則就可以讓你接近正確答案。
二是“像云一般”難以捉摸的問題。
2.2問題拆解—將看似棘手的問題分解為容易處理的子問題。
文章中以“預測芝加哥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舉例說明了如何進行問題拆解的方法。
解決方法如下:鋼琴調音師的數量取決于給鋼琴調音的工作量和雇傭一位調音師可以做的工作。因此需要知道以下4個數據,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1、芝加哥的鋼琴數量;2、每年給鋼琴調音的次數;3、給鋼琴調音需要的時間;4、鋼琴調音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
然后再對這四個數據的來源進行評估,最終得出預測結果
2.3正確平衡內部視角和外邊視角
外部視角:統計學家稱之為“基本比例”,即某種事物在同類中的普遍程度。
內部視角:指的是特定事類的細節。
錨定:我們在做預測時,往往是先從某個數字開始,然后對他進行調整。所以預測時先從外部視角進入內部視角。
2.4采用蜻蜓復眼的方式
即采用多方視角進行預測。預測是在基于已知信息的判斷,蜻蜓式預測意味著會收獲更多信息。
本章總結:超級預測家的四大特征
——哲學觀:
謹慎:沒有事情是一定的,超級預測家總是持有懷疑心。
謙虛:現實是無線復雜的。超級預測家謙虛但不自卑。
不確定性:沒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也沒有什么事是必須發生的。
——能力和思維模式:
主動開放的思維:任何信仰都可以是一種假設,可以被測試。
知識淵博,有認知需求:睿智的好奇心,享受對智力和精神挑戰的快樂。
每日三省吾身:善于自我反省和批評,吸收各種反饋意見。
有數學邏輯:善于運用數學工具分析問題,對數字敏感。
——預測方法:
實事求是:不咬定一種分析方法不變。
善于分析:有能力退一步看到更多可能性。
海納百川:接受價值觀不同的觀點,并將它們為自己所用。
思辨直覺:超級預測家善于意識到人情緒和認知上的偏見或傾向。
——努力的價值:
成長心態: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持之以恒:不管花費多長時間都能堅持下去。
三、從個人到團隊的預測——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預測時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提升團隊合作效率的建議
本章略過~
四、超級領導者與超級預測家—如何平衡“思考”與“執行”之間的關系
領導者必須發揮領導作用,所以他們必須進行預測并利用預測。這些預測準確性越高,他們的決策越好。
但是領導者又不能失去作為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1)領導者必須具有理性的自信心,并且要向被領導者灌輸自信,因為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目標可以實現,就無法完成任何目標。
2)決斷力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品質。領導者不能無休止的思考。他們必須評估形式,做出決定,付諸行動。
3)領導中必須會描繪藍圖,也就是闡述大家一起努力要實現的目標。
對比領導者素質與前面提到超級預測家的能力模型,其兩者之間是存在著沖突的:
1)如果認為一切都不是確定的,他又怎能自信,并且激發大家的自信呢?
2)如果他們思維如此遲鈍,觀念如此繁瑣,自我批評意識過于強烈,他們又怎么有決斷力,避免“思維癱瘓”呢?
3)如果新信息很容易讓他們調整觀點,甚至認為自己判斷錯誤,他們又怎能懷著永不言敗的決心決策?
如何解決領導者素質與預測家素質之間看似互為阻力的關系,作者給出了如下解決辦法:
明確思考與執行的界限:一旦決策確定,思維模式就要隨之變換,忘記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全力投入行動。
一旦開始行動,沒有壓倒性的理由,斷不可放棄。
記住不確定性,然后培養有能力處理意外的頭腦靈活的小組領導人。
引入企業的任務導向指揮系統:
“我們讓員工知道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實現的目標,但是——這個但是非常重要,我們不告送他們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威廉-科因(William Coyne),知名創新型制造業巨臂3M公司研發部門的高級副總裁。
讀后感
本書中用了大量舉例去說明作者的觀點,這些舉例包括社會事件(如伊拉克是否有核武器)、經濟市場(iphone的銷售量)的預測。
而大部分社會事件都是獨立的、不可復制性的,由于社會性事件的不確定性,一個小的因素變化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而且一個社會性事件的發生幾率是60%還是80%對我們的決策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人無法做到如此理性。因此對于社會性事件,預測的現實意義不大。
而對于市場經濟(如股票市價),以及自然環境(天氣預報)由于存在大量類似的場景,所以預測的概率論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雖然我對此書提到的“預測的重要性”持懷疑態度,但是對作者在預測方法中提到的理論方法還是比較贊賞的。如問題拆解(費米方式)、蜻蜓復眼理論、模式識別等完全可以移植到其他應用領域,尤其是問題拆解的方法論就經常可以在產品分析時用到,使用此方法可以讓我們梳理問題更有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