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了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當然,控制行為是最終目的。
現在來討論一下心理學的兩大對峙和七個觀點
兩大對峙時結構主義和機能主義的對峙。其實剛開始通道正兩個詞我也很懵,什么是結構主義,什么又是機能主義?書上說的很復雜,我在這里簡單說說。
結構主義?所謂結構主義,就是人類所有的觀點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組合來理解,即通過一個個構成元素分析來總結整體的心理學行為。其觀點可以拆分為三個:
(1)簡化論:將復雜的心理感覺簡化成簡單的感覺
(2)元素論:復雜的多過程的拆分成簡單的成分和行為
(3)心靈主義:只研究有意識的口頭報告,忽略了動物、兒童、精神病患者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只研究能清楚表達的個體。
機能主義?而機能主義則認為心理是與環境持續作用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心理學的內容,而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關注的是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即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其創始者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這一派的觀點普遍認為個體不能簡化或拆分成一個個實驗數據和結果。
盡管有兩派的觀點,但現在的心理學家在同時探索行為的結構與機能,說的是對立,反而這者卻已不可,同時存在,行為不僅需要一定的功能,還要又正確的結構。例如語言,你如果想要表達和朋友晚上去看一場球賽,你說的話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功能——球賽、和我、今晚。但也要正確的結構,如下面的說法是不行的:“你一起球賽看和我今晚行嗎?”
當然,在心理學的歷史上,也誕生了很多女性研究者。如海倫·湯普森·伍利關于性別差異的研究表明:性別差異不是來自先天能力,而是男女畢生的社會經驗的差別所致。受到伍利的啟發,麗塔·斯塔特·霍林沃斯也否定了女性的創造力和智力低于男性的主張。
心理學上有七個觀點,其實也就是心理學家們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根基,他們分別是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生物學、進化與社會文化。我來一個個陳述
心理動力學 心理動力學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來自內部驅動或激發,人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會被意識覺知之外的動力驅動。例如,即有些時候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做一件事的原因和目的,有時時候還會覺得自己很傻,但處在當是場景中你卻考慮不到這一點。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表示特定的場景會觸發特定的行為而且動物身上的研究同樣適用于人類
人本主義?人本主義融合了前兩種的觀點人本主義,他認為人的行為,思想是主觀的,受到自己控制的。人是有能動性的,具有選擇能力。這一點超越了人性負面力量和與動物相似的一面。
認知?認知觀點看來,行動因為思考,思考因為他們是人類。他們研究高級的心理過程,如知覺、記憶、問題決策、記憶、語言等。思維是外在行為的原因和結果,如你在傷害別人后感到抱歉,是思維作為結果的例子,而去做出道歉的行為是思維作為行為的例子。其重點強調個體不是對客觀世界作出反應,而是對個體思維與想象的內在世界的主觀現實做出反應。這句話有點繞口,我解釋一下:個體是可以控制自我的,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的心理決定的,這也就造成了對待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生物學、進化與社會文化?這三個觀點是有聯系的,我就來一起說了。生物學觀點即是從基因、激素、大腦、神經系統來尋找行為發生的原因;進化的觀點是從進化的觀點分析行為;社會文化的觀點是從不同種族、宗教、國家、人種等來分析行為的差異。三個觀點,實際上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釋行為發生的原因。
這七個觀點有著不同的假設,導致了以不同的方式尋找有關行為問題的答案,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會用到以上不同的觀點來解釋行為,學會這些觀點,能讓我們對心理學家的思考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繼續堅持,每天兩分鐘,帶你了解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