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踏上一個旅程,在那里,精確的研究揭示出人類經驗的復雜性;賦予你更大的能力去控制那些影響你生活的因素。
——《心理學與生活》第一章
相信很多人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因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很多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緩解生活中的壓力,注意力和自制力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如何提升。但是也正因為心理學似乎無處不在,心理學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學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心理學是否有一個明確的范疇等等問題,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處于混沌不清的狀態。
所以我選擇了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教材,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建立一個對心理學相對完整的認知,初步搭建起心理學的知識框架。我會通過簡書分享每一章的閱讀筆記,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心得,歡迎關注我~~
我選擇的是下面這本書:
這本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心理學教材,語言通俗易懂,將心理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是一本極好的心理學讀物。
豆瓣評分:8.8分/13428人評價。
16開本,全書600多頁,共計18章。作者建議每章花三小時左右閱讀(速讀不超過1小時,細讀不少于2小時)。
以下為全書結構:
以下是第一章的內容:
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1. 定義
心理學(psychology)是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通過著眼于發生在個體內部的過程以及從自然或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力量,心理學家試圖回答:什么是人性?
心理學的定義包含以下含義:1)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2)行為(behavior):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3)個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是一個個體(人或動物),研究環境既可能在個體的自然棲息地,也可能在實驗室的控制條件下;
2.心理學的目標
心理學的目標有: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行為,解釋產生行為的原因,預測行為合適會發生,以及控制行為以改進生活質量。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1.心理學的歷史:
威廉·馮特(Wihelm Wundt)于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第一個正式心理學實驗室;第一個大學里的實驗室于1883年出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結構主義產生于馮特和鐵欽納的工作,它強調由作為元素的感覺構成的心理和行為的結構。機能主義是由詹姆斯和杜威發展出來的,強調行為的目的。
2.當代心理學的觀點:
當代心理學同時探索行為的結構和機能。
當代心理學有七種觀點,每一種對于人性的看法、行為的決定因素、研究的焦點以及基本研究都不同,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