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門內外
…1…
古城西安,地處大陸腹地,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嚴寒干燥。
在夏和冬的交替中,春和秋非常短暫,短的好像你還沒有做好迎接它的準備,它就已經過去了。
九月中旬,一場雨后,天氣陡然轉涼,一夜之間,秋涼如水。于是好事者紛紛概嘆,又到了調侃秋褲君的季節了。
就象昨天某君在朋友圈騷情了一句“掐指一算,明天得穿外套”,馬上就有人貼心留言,“記得穿秋褲”。
正如三月桃花盛開天氣突然轉暖一樣,秋天的到來和離開都是讓人猝不及防的。
然而四季之中,獨愛秋天。
… 2 …
春天是短暫的,二月底三月初,最后一場桃花雪落盡之后,杏花、梨花、桃花、油菜花急匆匆爭相開放。隨即伴著一場春雨,又急匆匆先后凋零。除了感嘆春光易逝之外,實在嘗不出春的味道。春天是如此短暫,以至于人們在某個燥熱的午后脫掉了外套,突然發現,夏天已然來了,脫掉的外套不用再穿上了。
夏天太漫長了,又那么酷熱。從五月一直持續到九月,仿佛見不到頭似的。
冬天也太漫長了,又那么嚴寒。人們縮手縮腳,穿得象個狗熊。除了在大雪紛飛的日子有些驚喜之外,余下的只有對寒冷的厭倦。
只有秋天,雖然轉瞬即逝,卻是這么浪漫,豐富,復雜,多姿多彩,內涵深遠。
對的,秋天是個豐富而復雜的季節。
… 3 …
人們說,秋高氣爽,春華秋實,金風送爽,秋波盈盈,這些詞描述出的秋天是帶著期許,帶著驕傲,帶著心滿意足的喜悅的。
農民畫里就最常見這樣的主題,田野里院落中堆滿成熟的農作物,大人孩子都帶著滿足的笑容,散播著收獲的歡欣。
在幾千年農業社會的精神傳承中,“豐收”兩個字,幾乎是人們一年中最為期盼與看重的字眼了。
然而人們又說,“秋風瑟瑟”,“秋意肅殺”,“一葉落知天下秋”。
詩人們在詩句中盡情渲染秋的悲涼。唐寅說“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馬致遠說“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納蘭性德說“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而王維說“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 4 …
提到王維,多說幾句。
這位唐代大詩人三十歲狀元及第 ,入仕為官,開始了在長安的工作和生活。
中年之后,他看穿世事,半官半隱于藍田輞川的一處別墅,在終南山里每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陶醉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動輒“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他恬淡渡日,作畫寫詩,畫有《輞川圖》,繪遍了終南美景,詩有《輞川集》,寫盡了山水詩情,留下了令后世視若珍寶的精神財富。
在去藍田的高速路上,可以在路邊看到“王維輞川別業”的牌子高高掛著,路過很多次,一直沒機會去看看。后來聽說昔日古跡早已毀于戰亂,只留下王維手植的一株千年銀杏,在遺址上默默回憶著早已被歲月湮沒的輞川盛景。
我猜想,“荒城臨古渡”——臨的許是曳湖古渡,“落日滿秋山”——涂滿了殘陽余輝的,許是綿延不絕的白鹿原。
… 5 …
之所以想多說幾句王維,也是因為他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有“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詩句。
SO,這便是“柴門內外”的來由。
紅塵滾滾中,我時常想起這首詩。
說遠了,但這都是關于秋天的事情啊不是嗎。
說正題。雖然有關秋天的詩句都充滿了悲涼的意韻,但并不妨礙文字的美。詩人們也正是在秋意的浸染中得到了共鳴,借由詩句一傾而出,否則,滿腹的思慮或惆悵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 6 …
秋天也是最能給人驚喜的。尤其是進到山中,那滿山遍野的各色秋葉,將大自然的不加雕飾的美詮釋的淋漓盡致。
我的老父親酷愛攝影,他最美的作品沖洗放大了擺在家里,其中之一就是深秋的秦嶺,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秋天,不似春的浮燥,不似夏的倦怠,不似冬的慵懶,是能讓人清醒和冷靜下來的季節。
在清醒中,追昔撫今。
在冷靜中,拾掇身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