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到底如何認定,偽貧困生為何層出不窮?這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近日,陜西省教育廳規定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其中指出,在外租房、經常出入網吧者不得納入貧困學生之列。
經常出入網吧的學生不得認定為貧困學生,這條標準其實并不算新規定,早在2007年,陜西省教育廳出臺的《陜西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暫行辦法》就有這一條。而且,武漢等地也有類似規定,經常出入網吧的學生不能評為貧困學生,不能辦理助學貸款。
這個規定一出,迅速引起了大家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不合理,這對沒有電腦的貧困生不公平。有人反駁,學校機房上網費用比較便宜,至少是比校外經營性網吧要便宜得多,經常去網吧就不貧困。
無獨有偶,之前,江蘇大學嘗試每年以手機消費調查的方式對在庫貧困生進行資格再認定,對月平均消費100-150元的貧困生,建議降級處理;對超過150元的,則建議取消貧困生資格。
2015年,有媒體報道武漢一所大學,學生在食堂用餐一頓,如果女生超過6.2元,男生超過7.2元就有可能被取消助學資格。
為什么貧困生判定會引發了如此積累的社會討論呢?
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貧困生審核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我想,之所以人們會一直對這個話題爭論不休,是因為在目前的高校,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流于形式、甄別不當的貧困生審核。
在微博“經常上網吧應不應該取消貧困生”這個話題下面,有不少師生爆料,一些學校貧困標準認定單一,確實有部分非貧困學生領到助學金。
對于貧困生的評定,不少同學留言回復:“從來都不清楚是怎么決定的,只知道大家都交了貧困檔案,由班生活委員和班長團支書一起討論,然后交給老師,這個過程是不公開的。”
還有人回復說自己家庭條件尚可,之所以申請貧困生補助,是因為學長曾傳授過經驗,一定要建立貧困檔案,除申請助學金外,對推優和申請到獎學金都有很大的幫助。“其實我并不是非要拿貧困生助學金,只是貧困建檔在我們學校評獎評優很有優勢?!?br>
那么,以消費記錄作為標準可不可行呢?消費水平當然可以作為評判參考之一。真正的貧困生,其消費水平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而濫竽充數者,也很難長期掩飾下去。
但問題時這個數據必須是完整的。調查兩個月的話費記錄,或者調查一個月的飯卡消費,雖然調查對象的普遍性有了,但數據采集的完整性稍顯不夠。學校既要給貧困生真正的人文關懷,也要避免扶助資金被浪費和濫用,這就不能采取偷懶的辦法,而應扎扎實實地做好動態管理。
二.偽貧困生的瀟灑,真貧困生的無奈
在實際的高校貧困生評選中,偽貧困生的存在不僅為廣大學子所詬病,也是對真貧困生的一種不公平。
之前有一則新聞,河西某高校大二學生朱曉蓉因為沒有貧困檔案,第一年錯失了獎學金。
她的母親在農貿市場賣菜,父親在運輸公司當司機,家里還有一個在念初二的弟弟,年老多病的奶奶也需要人來照顧。曉蓉其實很需要國家助學金,但大一開學前,她由于嫌貧困生建檔蓋章程序繁瑣,沒有去當地民政局開具三級貧困生證明。不料品學兼優又擔任著學生干部的她,卻因為沒有貧困生認定建檔,大一一年只能與獎學金擦肩而過。
武漢軟件工程學院,在10年引入了貧困生量化打分的評判方法,因為之前貧困生投訴很多。該校負責資助工作的王繼鋒老師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有的學生家長一邊開著小車送孩子來校報到,一邊向學校遞交貧困證明?!艾F在弄個貧困證明太容易了?!?/p>
而在校園里,偽貧困生,甚至部分真貧困生花費大手大腳,也讓旁人詬病不已。一些人經常吃大餐,換名牌電腦,名牌手機。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雖然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是平等的。但前提條件是,貧困學生不能拿著國家、學校給他們的救助資金,去享受非貧困學生過的一些非剛性需求生活方式。
國家和高校給貧困學生的救助資金,是用來救急救困的,目的只是為了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不是供他們享樂的。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三.偽貧困生的背后,是社會的誠信問題。
大學里的偽貧困生,只是各種社會不誠信問題的冰山一角。
正如小蔣隨想在《大學甄別“偽貧困生”與社會“真誠信”》里所說:
“誠信記錄”近些年常被提及,但真正具有公信力的、范圍輻射全國的、各行各業共享的公民誠信記錄并未建立起來。
貧困生認定本來就是所有高校面臨的共同難題,因為范圍廣、數量大、監管難等問題,不少并不貧困的學生混進了貧困生隊伍,損害了真正的貧困生的權益。對于這些偽貧困生,難道就聽之任之,眼不見為凈?
個人認為,對于騙取貧困生補助的非貧困學生,不能取消貧困生資格了之,應當加大處罰力度,輕則予以勸退或開除學籍,重則有必要以詐騙罪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
而對一些打腫臉充胖子的真正貧困學生,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避免他們不當的生活方式加重父母的經濟負擔,乃至走上歪路。
當然,對于一些“貧困生演講”,述貧比困的方式,我也不贊同,這些貧困生的評定機制看似公平公開公正,卻將貧困生置于難堪的境地,是讓貧困生在“尊嚴”與“金錢”之間做選擇,在貧困生的“傷口”上撒鹽。這絲毫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無益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利觀,遑論回報社會, “善行”難以結出“善果”。
在貧困生認定上,也有不少大學的方法值得推薦,例如東華大學:學校要求困難學生提供真實證明材料,同時通過舍友、班委會、班主任和輔導員及院系多個渠道,了解確認學生的困難情況。
誠然,大學貧困生的認定和幫扶既要有據可循、有效實施,又要公平合理、保護隱私,并非易事。但可喜的是,還是有不少關心貧困生的有識之士通過大數據調查、走訪等各種方式逐步完善對貧困生的精準扶貧。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愛我們的貧困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更感受到尊嚴,真正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