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民謠越來越火了,在網易云音樂隨便點開一首稍微火一點的歌,評論輕松“999+”,有些歌的評論甚至多到六位數。
從前民謠或許是一件小眾的事,在網上的論壇里隨便逛逛的你偶然在豆瓣或者蝦米或者什么地方聽到了一個讓你驚艷的歌,然后歌手的名字成了你藏在心里 的一個秘密,偶然聽到別人提起你就傷心,好像別人偷走了什么你珍貴的東西。而現在我想,像我這樣大的學生,平時不怎么聽民謠,沒有那么幾個喜歡的民謠歌手,手機里沒有十幾首甚至幾十首民謠的人應該也不多了吧。畢竟,連我媽媽都開始聽花粥了。
我以為這是民謠最好的年代。
今天本來不準備做推送的,想偃旗息鼓一陣子再說,但是下午寫代碼的時候聽到雷子唱的“成都”,我突然覺得很感動,頭皮發麻,沒有辦法不聽完一整首歌。然后我重新愛上了趙雷。以至于后來又聽了一下午的趙雷,聽少年錦時聽畫聽他那些關于北京的歌,同時在網上看趙雷痞痞的照片,看他參加快男的經歷。心中想去四川的念頭又被撩撥了起來,我也想去玉林路的盡頭坐在那家小酒館的門口,看看成都陰雨沉沉的九月。
真正開始進入民謠的世界還是要歸功于網易云音樂,這個各種良心的音樂軟件。
當系統第一次推薦陳粒的歌給我時,我想,我草,竟然有歌這么好聽,然后把陳粒的歌收藏進歌單全都聽一遍。后來在網易聽到了萬青,第一次聽“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時只覺得各種不適應,我想,這種歌怎么有那么多人喜歡啊,反復又聽了幾遍之后我卻也愛上了萬青拐來拐去的奇怪的調調。
后來知道了越來越多的歌手,聽到了越來越多“我草,這么好聽”的歌曲,就像是一個瞎子的世界逐漸被填滿各種各樣的色彩,絢爛而欣喜。
慢慢地我開始聽燕池,聽阿肆,聽趙照,聽B哥,聽貳佰,聽馬頔,聽謝春花,聽好妹妹,聽丟火車,聽堯十三。
記得以前有人評論陳奕迅,什么和朋友分別的時候別聽“最佳損友”,失戀的時候別聽“富士山下”……我想這是因為陳奕迅用情很深,而且他的歌容易引起共鳴。
民謠對于我來說也是這樣的,它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想家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許巍那深邃的嗓音,對我來說他就是故鄉。夜跑時我的耳邊響起了陳鴻宇“行歌,在草長鶯飛的季節里喃喃低唱,到處人潮洶涌還會孤獨”那淺吟低唱的聲音,于是在孤獨中一圈一圈酣暢淋漓地跑下去。陽光洋溢的午后,我靜靜地和程璧一起虛度時光;冬天一個人住在宿舍不敢睡覺的時候就循環播放好妹妹的歌單,伴著他們的聲音入眠。還有一次,下午走出宿舍樓的時候忍不住想破口大唱“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
曾經認真地想過,我為什么喜歡民謠。首先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民謠的歌詞。它們像詩一樣啊,甚至有些就是直接將詩譜了曲唱出來。譬如陳鴻宇,不提他那迷人的聲音,光看那些歌的歌詞就已經足夠讓我成為他的迷妹了。還有陳粒那“你背對著山河一步步走向我”,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情話。看著民謠的歌詞,我總被漢語的魅力所折服。
而且民謠總是讓我感動,用爛俗的說法就是,“觸動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感動是一種多么美好的情緒啊,向來緣淺卻一往情深。
記得韓寒曾這樣評價左小祖咒,“ 不是因為這個人為無名山增高一米,不是因為這個人在天安門露出底褲,不是因為這個人對現實的嘲笑調戲,不是因為這個人一張唱片賣五百,而是在我能接受的那部分里,他很結實的感動到了我。”
也像馬頔說的,“ 我寫過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聽完后說它太悲傷,接著問起,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個故事。我說,你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它就已經和我無關了,你掉的眼淚,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我愛民謠,民謠萬歲。
以上。
這里是一枚計算機系文藝青年,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