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不開心,因為種種問題,有的是覺得親人不理解自己,有的是親人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也有的是,工作上同事配合得不好,還有的是因為工作開展得不順利,有的是別人買了好車好房,自己看了眼熱,回過頭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糾結、放不下。
看看別人活得好像都很滋潤,好像他們都在整體笑呵呵。那個人對著自己眨了一下眼睛,于是他自己就想:他為什么對我眨了一下眼睛,是不是笑話我?
或者,其他小事,都讓他不開心,然后思慮過度,吃不好,睡不好,無盡的煩惱,讓人生都失去了樂趣。
二
在前一陣子,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越強大越溫柔》。里面有這么一段話:
思維方式,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于一個人的格局和眼界。
一只蜜蜂,如果鉆進一個小小的玻璃瓶里,無論它多么小心,總會走投無路,四處碰壁。從瓶子里飛出來,飛在一間大房子里面,便自由的多了,可以開開心心地馳騁。碰壁的機會雖然少了,但能飛的距離總歸有限,還是會碰壁,還是要小心翼翼,以防傷了翅膀身體。
如果打開窗戶,讓蜜蜂飛出房屋,飛向高空。就會發現,蜜蜂可以上下翻飛,縱橫馳騁,它可以很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飛翔,會沒有了任何限制。
所以,格局決定了眼界,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方式、行為模式。
三
思維這東西,說它不玄妙就不玄妙,說它玄妙就玄妙。不玄妙的是,每一個人每天都在思考。說它不玄妙,是因為每個人都在思考,即使自己沒覺得,事實上也在考慮問題,思維的腳步就沒有停下過——如果是植物人的話,那種思維的停滯咱們就不說了——思考的事情五花八門,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有游戲的,有正規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說它玄妙,是不同的兩個人,經歷了差不多的事情,有人“秒”過,像什么事情也沒發生一樣。而可能另一個人就久久不能從中擺脫出來。
四
有一句話,我覺的說得很好,“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本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好好的過好這一生,不虛度,不歪斜,不辜負。這句話,不是憑空說的。可以想一想,父母是不是這樣希望孩子這樣子?答案肯定是的。但是,很多人實際上是怎麼做的呢?
看看現今我們周圍那些做父母的吧,孩子才剛剛牙牙學語,就開始教孩子背誦唐詩宋詞,剛剛能夠站起來夠著樂器,就開始要求孩子彈鋼琴、吹笛子、古箏……在往后,讀小學的時候,要去上各種補習班,要求孩子像個大人一樣,時時繃住那根線,準備做個超人,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夢想。于是,父母匆匆忙忙,沒了自己的生活,沒了自己的樂趣。好像也不能收“沒了”,而是將孩子的生活視為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樂趣和關注點,硬硬地塞給自己的孩子。于是乎,孩子課外書沒時間讀,社會活動沒時間參加,從小就成了學習的機器。而最后的效果呢?很多父母是這么說的:“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了,而你卻考了這么少!”而實際上,他們為什么不想想,恰恰是自己的這種沒了自己,不顧孩子生理心理特點的、不人道的教育方式,才泯滅了自己孩子的天性,才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
最后的結果是,種瓜得到的是豆。我們從開始種瓜的時候,就是按照豆子的方式去培養瓜的,我們有什么資格去埋怨瓜長成了豆子的摸樣?
五
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孩子茁壯成長,讓孩子將來可以自立,一輩子自己養活自己,一輩子快快樂樂。但是,在逼孩子按照自己的設計去努力的時候,自己快樂嗎?孩子快樂嗎?
做父母的,自己把自己的快樂、幸福、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是不是辜負了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要幸福的期望?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快樂、幸福、目標不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自己也就沒法去控制了:孩子的學習,有其自己的規律與發展路徑,要求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專業,其實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這種目標的實現,要取決于其他人的其他人的行為,取決于其他人的努力。這種將快樂和幸福向外求的方式,終究沒法得到成功。因為其他人、其他因素,會加入其他人的想法與行為,事情就變得無法預料、無法控制。成功的,很僥幸,不成功的,自然懊惱不已。
而實際上,我們所付出的,并不見得是別人需要的。我們自認為為別人做了許多,但相對于對方來說,說不定是一種強迫與痛苦。
六
想開心,就要回歸本源,去尋找我們的本來的目標。本來的目標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與主張。而這就需要人反求諸己。我們的民族傳統是,重視集體主義,強調個體要服從集體。在家庭上的體現是,個人要服從家庭。在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上,個人當然也服從于國家。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我們經常有英雄人物,我們的英雄人物都是高大上的,都是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有的是,孩子病重,仍然堅守崗位,有的是,父親或母親去世,也要堅持工作不離崗。所以,我們反求諸己的時候,變得那么難以做到。在我們的觀念里,政府很少去提倡個體重視個人價值。
七
越是如此,對于個人反求諸己來說,就顯得越重要。
“自我關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