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得兒子還不到一周八時,已經明顯表現出對手機、IPAD的癡迷,這樣的情形已經有幾個月了。每天醒來,他都會習慣尋找床頭柜有沒有手機或者IPAD;穿衣服、洗臉、換尿片、吃飯等等,這些事情是大人支配他完成的,純粹屬于他個人意愿想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找手機或者IPAD。
? 還記得當時自己給自己的理由:全天候陪伴一個一兩周大的小屁孩,即使舉夫妻之力(甚至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是天天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也需要喘口氣、偷偷懶。這個時候,給一個手機或IPAD讓他自己搗鼓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撕不爛的兒童讀物或者積木之類的玩具,假如沒有大人的陪伴,他也是玩不了多久的,它們并不適合于父母想偷懶的時候使用。
? 這樣的情形讓我們有所警惕,但似乎還談不上慌張。
? 我們更愿意去想,手機里的音樂和IPAD里的兒歌動畫這些吸引他的東西,本身是有益而無害的(我曾經試探著打開體育比賽視頻、武打動作片給他看,發現他對這些畫面并不感興趣),并不會對他的人格、情緒等帶來不健康的影響。視頻對眼睛的損傷,長期被動接受畫面可能引起的大腦的惰性甚至會阻礙他智力的發展,依賴某一種玩具卻缺乏同齡的玩伴,會不會有交往障礙的隱患,等等,這些是我們所警惕的。
? 之所以只是警惕而不是慌張,是因為一旦我們進入“陪伴孩子”的模式之后,即使剛剛沒收IPAD時他會不滿,但還是比較容易進入玩積木、看故事書、牽牽手走一走、剝蒜頭等等其他的情境,還不至于無法從網絡動畫的情境中解放出來。
? 或者說,之所以只是警惕而不是慌張,是因為我們自覺地持有一份緊張感,一份陪伴孩子的使命感,一顆時刻關注孩子成長變化的敏感之心。
? 當意識到因為教育的疏忽或者教育方式的不當可能給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是不可彌補的,為人父母,就應當在孩子教育的初始階段盡心盡力,自覺地持有一份緊張感,一份陪伴孩子的使命感,一顆時刻關注孩子成長變化的敏感之心。即使你這樣做了,孩子的發展未必順風順水;但你不這樣做,孩子的教育必出大問題。
? 同樣地,當你的孩子表現出某種不健康的狀態時(比如網癮),相比于單純地解決這一問題,找尋回為人父母的責任感,找尋回骨血相承的親子之樂,可能才是治本之所在。
? 當你愿意往這一方向努力時,你會更容易地領悟到,眼前這個好話壞話都不聽、無窮盡地折磨你的“怪物”,他其實才是更可憐的受害者。他現在所回應給你的,其實是你在他有生以來所有教育缺失或者不當的變樣。當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責任,難道你還會再苛求你所疏于教育、胡亂斥責、無度縱容的那個小孩子,他可以頑強地長成健康而又合乎你心意的那個樣子?
? 當你愿意往這一方向努力時,你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你的小孩,把自己換成是他,去用心體會他成長過程中所可能遭受的種種辛苦:
? 渴望父母的關注、親近父母,卻發現父母對他的關心永遠停留在上學前的“今天乖不乖”、上學后的“讀書有沒有用功”“考試多少分”;
? 渴望獨立,幻想長大,卻發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自己愛得太滿,愛得太緊,小時候從不用自己吃飯、穿衣、洗手、洗澡……上學了從不用自己背書包、削鉛筆、做值日、搭公交……
? 在父母視線之外,他們又可能遭遇各種誘惑、陷阱和誤導。
? 那些此時此刻在網吧里叼著煙打怪、玩槍戰、聊QQ、偷菜、看各種直播的小孩們,他們努力把自己裝扮成已經長大的樣子,其實是因為他們永遠都沒有機會長大,他們長大的機會已經不知不覺被偷盜了。
? 當你愿意往這一方向努力時,你才能更加認清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小孩首先是你的小孩,他現在遇到困難了,自己解決不了,需要幫助,你必須挺身而出。最怕聽到父母跟老師說“小孩子交給你了。我們不懂得教育”這樣的話;同樣地,當你的小孩碰到這樣的問題(比如網癮),你不能下意識地躲起來,說“這個我不懂”“要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即使請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我想這個情形也不是像你的電瓶車壞了,你把它送到修理鋪那樣,你就袖手旁觀,等著咨詢師把你的小孩修好。咨詢師代替不了你跟小孩的關系,咨詢師代替不了你在孩子行為矯正過程中的作用。或者說,咨詢師的出現,他不僅要幫助修復孩子的缺陷,更要幫助修復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裂痕,幫助大人修復身上存在的缺陷。所以,心理咨詢師們才會經常說:“孩子有病,父母吃藥。”
? 修復這些裂痕與缺陷,最好的粘合劑,就是親子之愛。愛是根本,它并不虛空。
? 當你尋找到親子之間的那種愛,你就會更加寬容和憐憫你的小孩,更加清楚自己的責任與不足,更加有毅力和決心做一場艱苦甚至長期的努力,更加有勇氣去承受修復過程中小孩反加給你的傷害。
? 陪伴不足(不管是他事羈絆缺少時間還是懈怠)的愧疚感更加強烈,停下來陪伴兒子、斷斷續續地完成這篇文章,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讓他在我的身邊玩IPAD,我專心于自己的事情。于我而言,這個小小的進步是寫作這篇文章最大的收獲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