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大的帝國
清朝比較起中國之前的歷代王朝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沒有顏色鮮明的“昏君”。清十二帝的勤政好學水準也足以令其它朝代的多數帝王們羞愧難當。
清朝在綜合國力、甚至國家版圖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高度。
這是現象級的表現。
二、制與治的天壤之別
我認為,清朝的滅亡問題不在于統治者拒絕接受先進思想、行政理念或者說先進技術。
而是清朝的官僚體制和歷代中國王朝一樣,偏向于“制衡”,而非真正的“統治”。
而這兩者之間的云泥之別也是大清覆亡的癥結核心。
清朝的每個縣,或者說基層的行政單位,縣令的作用無非賑災,斷案,管理稅收三樣而已,頂到天上會組織村民興修水利,等公共設施項目。
縣令絕對不會對村民的生產生活起到任何指導作用,也絕不會帶著自己的人民發家致富。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單位對地方經濟的作用永遠是負面大于正面的。
村民是純粹的被剝削,政府對人民的責任少之又少,而人民承擔的義務卻遠大于他們享受的服務。
歷代封建王朝莫不如此,他們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吸血鬼。
所以,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簡直為零。
我記得有一組老照片把這個現象體現的尤為生動。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后,北京的平民居然幫助八國聯軍運送物資,甚至搬運工程器械。
他們毫無國家概念,洋人來了也不過是頭上踩著的滿洲大老爺換成了白毛大老爺。
然而清朝這樣的執政思想和行政理念在之前的中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只要它是國內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就能讓老百姓低下頭顱,乖乖聽話。
同樣的道理,應用到外交上,就是清朝的藩屬國。一樣是因為清朝的強大而歸順,這和老百姓是一樣的道理。
問題就在于,這種依附關系是因為你的強大。而不在于我和你有休戚與共的共生關系。等到有一天你比我虛弱了,我是絕不會再把你視作宗主國的。
可是如果你手中有大量的大清國債,你就一定不希望大清滅亡。因為大清亡了,你的票子就一文不值了。
這個例子并非沒有,左宗棠大人恰恰就是利用了向西方列強大量的國家借債,從而迫使列強必須支持大清打贏收復新疆的戰役。
可這一戰例卻也是碩果僅存。所以,今有左公千古,斷無李公千古。這是封建王朝最致命的一個問題:關鍵時刻,封建王朝制度是留不住人和其他勢力的。
所以,清朝在擁有了工業,鐵路,強大的武器后才陷入了真的怪圈:自身的八旗軍隊毫無戰斗意志,而湘軍,淮軍等漢人軍隊堪可一用后又令統治者又擔心不已。
這種擔心不是沒道理的,除了八旗軍和自身統治圈層內部的利益共同體之外,他們必須防范一切勢力。
這就造成了不斷的制衡,企圖弱化各方勢力后讓自己成為勝利天秤上最重的砝碼。而自身卻由于利益羈絆又在不斷的削弱。
在深究之后你會發現這種循環是惡性的,最終必將崩潰的。
太平天國后,八旗軍徹底報廢,一戰即潰。是曾國藩站出來培養自己的湘軍擊敗了太平天國。
而慈禧太后卻因為湘軍的強大嚇得睡不著覺,直到曾國藩病死才大舒一口氣。
這樣的最高統治者怎么才能讓整個國家強大?
清朝就在不斷自毀長城而又舉棋不定的制衡循環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三、癥結所在
如果,清朝能讓各方勢力和自己牢牢捆綁在一起。而不是連官場都在賣官鬻爵,毫無國家信仰可言,以大清的體量,再走一個盛世并非難事。
須知,清廷的經濟就是在即將滅亡的年代也是逐年遞增的。
打破當年不斷制衡卻越來越弱的局面有很多方法:對國內新興階級的拉攏和利益共享(國有工業體系,新軍),讓具備強烈國家歸屬感的人才替代以賣官鬻爵為主的官僚體制。
我認為清代如果能正確學習德國君主制的優點后,成為列強中的一位并非難事。
德國君主制的優勢就在于容克地主階級成功的把自己和軍官團綁定在一起后,和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合作。雖然這樣的制度存在著階級過度封閉的絕對缺陷,也導致了德國必須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以緩解國內壓力。可進攻總比委屈求全來的痛快吧?沒等到自己,卻等到學成歸來的日本。
如此制度的國家們往往都是人力資源缺乏,版圖狹小,區位因素不良的國家。德國、日本、法蘭西第二帝國等。而大清的優勢卻在于此。
我們便不再意淫那樣的大清罷了。
對了,大清也確實派了考察團去了德國,可是除了帶回來一個君主制最適合中國國體和貴族議會之外便什么都沒了。太晚,也太蠢了。以至于,連讓皇室們光榮退休以圖自保的決定都在猶猶豫豫中被抹殺。
在中后期除了依然被養尊處優的報廢的八旗子弟拖累,被沒有任何一個階層和統治者形成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或者利益綁定。
而這,也導致了晚晴四面楚歌,僅僅一個武昌起義,就瞬間瓦解了清朝的統治。
畢竟各省提督心里想的也都是在誰家不是當官的小算盤而已。
人,還是得用心結交真正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