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潮州“三黃”派傳保公裔宗親公開信: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遠(yuǎn),游子們最是關(guān)心的,甚至是魂?duì)繅衾@的都是這樣一句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處……”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shí),是人類的本能,無可更改,無可否認(rèn),無可造作,無可亂宗!也正可以增強(qiáng)族人的認(rèn)同感、向心力、凝聚力,團(tuán)結(jié)力。鑒于“三黃”黃杰派先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三黃家族興旺繁盛,族人遍布世界各地。尋根問祖,正本清源,不亂宗,不攀附,需要我們各地宗親共同努力,溝通,交流,對接!
現(xiàn)就“三黃”史料公布如下:
黃氏三黃(蘇州,漳州,潮州)世系宗祠記(潮州三饒系部分)
始祖:黃杰公,謚衡毅,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壬午上書,授著作郎,出補(bǔ)肥鄉(xiāng)令,后拜翰林侍講攝同知樞密院事。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丙寅三月十四月生,卒失記。娶衡州路桂陽叔振董學(xué)正女望月夫人,玄宗十六年(公元728年)戊辰四月十九日生,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丁未五月初六日卒,同殯九里。生一子名金鮮。
二世祖:金鮮公,字光燦。杰之子。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由茂才舉河?xùn)|令,累遷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安南都護(hù)御史中丞。玄宗四年(公元745年)乙酉九月十六日生,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庚午六月十九日卒。娶河?xùn)|范克禮女觀音,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甲申三月廿三日生,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丙子四月初五日卒。合殯溪邊。生子二:長景玄,次景元。
三世祖:景玄,字性鞏。……
。(注,省略)
三世祖:景元,字性固。金鮮次孑,杰公之孫。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乙已九月初一生,順宗永貞無年(805年乙酉)四月廿三日卒。娶本鄉(xiāng)郝玉輝女珠員,代宗大歷元年(766年)丙午二月廿四日生,憲宗元和元年(806)丙戍八月十三卒,合葬九里。生二子,長子文夔,次子武夔。
四世祖:文夔公,字昌瑞,名天祥,景元長子,金鮮之孫。光州鎮(zhèn)守,廣閱經(jīng)史兼學(xué)青囊秘法。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丙寅九月初四生,憲宗元和六年811年,辛卵撥遷臨漳路總管府〈注:公元806憲委,811年啟行。〉時(shí)適外祖陳元光曾孫陳謨?nèi)握闹荽淌罚?81一819年)期間。)
文夔公途宿蘇州百戶趙復(fù)中家,娶其女萬金,德家貞元三年(787年)丁卯四月廿三日生一子,名為蘇哌,傳度;二年后以書促行抵于漳,娶漳州前任總管府林碧琳女妙精,生一子名為漳哌,傳護(hù);后二年以青囊秘法游于潮州三饒,娶杜奇通女構(gòu)陰,生一子名為潮哌,傳保。于是三人鼎居。而文夔公則居龍溪縣永寧鄉(xiāng)海洋里石美篁坑,(今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zhèn)石美村東門社篁坑)卒與祖妣妙精林氏合葬海洋里三星石下。
(注以下蘇州,漳州祖省略不錄)
潮州五世祖:潮哌,字傳保,文夔三子,景元之孫。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庚子四十九日生,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戍申五月廿五日卒。娶番禺縣萬玉玄女仙良,居三饒,憲宗元和十五(820年)庚于三月十五曰生,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壬子二月十四日卒,夫妻葬俱失記,生一子名為禺。
潮州六世祖:禺,字興邦,傳保(蘇哌)之子,文夔之孫。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丙子三月廿七日生,卒失記。娶海陽縣知縣汝通女春紅,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十二月初六日生,昭宗天祐三年(906年)丙寅九月十五日卒,合葬東山。生子二,長子斁隆,次子斁腆。
潮州七世祖:斁隆,字朝盛。禺公長子,傳保公之孫。唐昭宗乾寧(895年)乙卯五月生,宋太祖開寶(969年)已己四月十八日卒。娶董章女懿良,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甲子九月廿六日生,卒,葬失記。生一子,名為棖木。
七世祖:斁腆,字朝恪。禺公次子,傳保之孫。唐昭宗天復(fù)(903年)癸亥正月廿三曰生,卒失記。葬溪邊。娶本鄉(xiāng)朝擇女,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甲子四月十八月生,卒,葬失記。生一子名梗木。
八世祖:棖木,字納儀,斁隆之子,禺之孫。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甲寅十二月初一日生,卒,葬失記。娶本鄉(xiāng)呂祿昌女妙愛,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壬戌四月十七曰生,卒失記,葬林子邊。生二子,長子簡懷,次子曙懷。
八世祖:梗木,字納希,斁腆之子,禺公之孫。由才軒授安慶府懷寧縣典史,再任平陽路吉州烏仁關(guān)巡檢。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壬子三月廿四日生,卒葬失記。娶廣東穗石薛楚章女笑春,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辛亥三月初一日生,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已酉正月十二日卒,葬林子邊。生一子報(bào)懷。
潮州九世祖:簡懷,字呈樸,棖木長子,斁隆之孫。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已酉正月初六日生,卒葬失記。娶本鄉(xiāng)朝伯奇女福英。
九世祖:曙懷,字呈輝,棖木次子,斁隆之孫。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六月十六曰生,娶山東陳銘順女秋玉,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庚申四丹二十六日生,卒葬失記。生二子,長子懿,次子徽。
九世祖報(bào)懷,字呈晦,梗木之子,斁腆之孫。宋真景德三年(1006年)丙午七月廿六日生,娶本鄉(xiāng)陳宗權(quán)女xx。生二子,長子讞,次子謹(jǐn)。
十世:懿,曙懷長子,棖木之孫。
十世:徽,曙懷次子,掁木之孫。
十世:讞,報(bào)懷長子,梗木之孫。
十世:謹(jǐn),報(bào)懷次子,梗木之孫。
備注:譜載,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蘇州九世祖通修(桂臺(tái)),漳州九世祖智民(光達(dá))偕其嗣靖庵(溥,進(jìn)士,安徽祁門縣知縣),潮州九世祖呈樸(簡懷)會(huì)集京師,重修三黃族譜。從唐朝至清初康熙一直都是同支同脈,由于歷史原因,清末潮支開始誤認(rèn)峭系。八世祖潮州梗木是有功名的。漳州祠堂生子排有。族譜功名錄也有。三黃蘇漳潮各朝代會(huì)譜是一個(gè)傳統(tǒng)。為的是親情延續(xù),志世系,序昭穆。
二,現(xiàn)將峭山至建饒世籍簡介:一世峭山生于唐懿宗872年,生二十一子,后解甲居邵武禾坪;二世黃化生于唐昭宗894年,生三孑,后移居汀州寧化;三世黃道生于后粱末帝919年,生二子,居清流;四世黃文生于后周954年,生二子,居山格寮黃家寨;五世省察生于宋太宗989年,生二子,居凵格寮;六世黃春生于宋仁宗1030年,生二子,任臺(tái)州教諭,開啟黃家寨青草湖畔新宅;七世黃仁生于宋仁宗1069年,生二子,居黃家寨黃莊;八世潛善生于宋徽宗1107年,生十子,廣州刺史,貶嶺南戍卒,復(fù)梅州刺史,卒葬黃竹篁"烏龜穴";九世久安生于南宋高宗1144年(揚(yáng)州),梁母帶回寧化石壁村,久安住嶺南貶所。1181年再聘駱氏,次年生建饒。久安為梅州司戶,1184年任海陽縣提舉市令,駐黃崗。1199年棄職回梅州妻族駱氏家水寨口,卒后由建饒、建敦扶柩四葬石壁村;十世建饒生于南宋孝宋1182年,居寧化縣龍上里石壁村守(久安)塋,娶妻姜氏,生三子:光裕、光華、光烈。
三,為了和三饒宗親聯(lián)系,想讓三饒宗親了解自己的族源,通過很多人,很多各地黃氏人找到了三饒的得勝,仕斌,樹烈,肯川,益民,延輝等宗長,為的是讓潮州人知道有一支唐朝開基的黃氏,只是時(shí)過境遷沒人發(fā)現(xiàn),知道自己真正的開基祖是傳保公!與蘇州傳度公,漳州傳護(hù)公是親兄弟,史稱“三黃”,擁有1200多年歷史!
蘇州九街傳度公,漳州篁坑傳護(hù)公,潮州三饒傳保公(族譜為五世祖),三位先祖是胞兄弟,各為三地開基祖,奕葉傳衍于一千二百多年,子孫后裔遍及世界各地,我們身為先祖的后裔,有必要盡我們的職責(zé),理清族源,溯源清本。以上報(bào)列祖列宗恩德,下不貽誤子孫,盡好我們的責(zé)任。據(jù)現(xiàn)存資料,我篁坑族譜記載,歷史上三黃派又稱黃杰派后裔子孫有過兩次修譜,分別是北宋 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蘇州九世祖通修公,漳州九世祖智民公,偕其嗣靖庵公(十世祖),潮州九世祖呈樸公(簡懷)會(huì)集京師重修三黃族譜。第二次是,康熙壬子(1672年)四月,錦里二十三世孫弘貴往潮州三饒修譜,
時(shí)有貢生卜瑞,貢生鴻飛,生員客青桐會(huì),是年秋闈客青中試十一名。
由于歷史因素,世事變遷等諸多讓人難于易料原因,大量族譜史料難于幸存,所存資料及其有限。我們本著溯源清本,厘清族脈,宗親聯(lián)誼,增深情感,使族脈代代相續(xù),永不中斷的理念。追尋三饒三黃派親,望三饒宗親也能本著此理念,共同努力,溯源正本。
四,下面是唐朝第五世傳保公開基潮州三饒到十世的世系圖
備注:圖中寫康熙壬子年1672年,漳州弘貴往三饒和貢生鴻飛,貢生卜瑞,生員客青會(huì)譜,當(dāng)年客青中式十一名。他們?nèi)齻€(gè)是康熙時(shí)潮州三饒的宗親的代表性人物。古時(shí)中舉要修譜。和漳州會(huì)譜的歷史記載。我們篁坑黃氏大宗對聯(lián)是“唐宋明簪纓世胄,蘇漳潮閥閱名家”。
明萬歷38年1610年建饒公孫秀川公建深溝石橋,上圖顯示建饒公-勉齊公-秀川公,此潮州元歌都世系不是峭系建饒世系。年代也不同。大宗祠祭拜建饒公,其實(shí)歷史上有2個(gè)建饒公,一個(gè)是峭系沒入粵,一個(gè)是三黃潮黃裔孫建饒,峭系的建饒公是1182年生,生光裕,光華,光烈。沒有入粵,也不可能1314入粵的。,黃客青中舉1672年與漳州篁坑宗譜記載無誤。開基潮州黃氏傳保公比峭山公早出生,1000多年的歷史怎說沒就沒,鴻飛中書第還在,客青捐地的大宗祠還在,寒心啊,我的祖!懇請潮州支宗賢面對史料重新審視,正本清源!請您記住“三黃”是一千年前共鍋共灶的親兄弟,一千年后還是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