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晚一個舞蹈劇《只此青綠》驚艷到大家啦!
用女人的柔美,表現(xiàn)江山的氣勢磅礴。此劇,從《千里江山圖》獲得靈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又深入到畫作中。畫作是北宋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畫,現(xiàn)藏于故宮。畫面上煙波浩渺、層巒起伏,間列著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靜中有動,江河上捕魚、搖船;山道中趕集、游走、玩耍,形態(tài)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就能展翅飛翔。蒼蒼莽莽,浩浩無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得到再現(xiàn):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勞動景象來輝映自然;用石青、石綠等現(xiàn)實中看不到的色彩對實際的山水進行描摹,來反映理想社會。全幅畫面將主題分成多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自然而連貫。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這是今天能把繪畫語言轉化為舞蹈語言、把繪畫藝術轉化舞蹈的基礎。王希孟被稱作著天才少年,他18歲創(chuàng)作此畫,此畫為我國古典十大名畫之一。《只此青綠》整個舞蹈詩劇,似乎讓我們穿越了歷史,回到北宋,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為篇目,再現(xiàn)王希孟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即把《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設色抽離出來,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虎年春晚后演出,只是選取了其中的一個段落性群舞,江山千里,氣象恢宏;剛中有柔,柔情似水,漸入佳境,美到極致。
用舞蹈節(jié)奏,還原圖畫上的“青綠”節(jié)奏
畫中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都充滿了韻律,和舞蹈有相通之處。《只此青綠》中的“青綠”是色彩,但已經(jīng)轉化為“角色”,她已經(jīng)成了“人物形象”。領舞者自己認為:“我在整部劇當中的角色是青綠。”“青綠”角色的特點是什么?——是純寫意。舞蹈中的“青綠”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一脈相承,是氣勢、是氣派、是氣魄。寫意不同于寫真,寫意不追求事物的像不像,即不在乎藝術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追求神似,即強調(diào)其內(nèi)在的精神實質(zhì)。寫意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最早興于北宋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千里江山圖》“青綠”蘊涵、寄寓的與《只此青綠》蘊涵、寄寓的有所同與不同。《只此青綠》是“寫意”,通過舞蹈語言,表達她的蘊涵與寄寓。傳統(tǒng)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系。追求優(yōu)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并與人文美融為一體。這一思想被包含在王希孟的山水畫中,也包含在舞蹈《只此青綠》中。舞蹈演員們以自己的各種舞姿,盡管變化多端,九九歸一,最終共同融為一片青綠的山巒之中,生動、形象而新穎地還原、再創(chuàng)了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
觀賞舞蹈與讀詩一樣,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寫意畫與朦朧詩有相同之處,而《只此青綠》既是“寫意畫”,又是“朦朧詩”,因而欣賞時更需要打開想象力,就像觀畫、讀詩一樣。幾年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設想創(chuàng)作一部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作品,分別在古典名畫《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等作品上尋找題材。最后靈感來自于后者,理由是什么?——原來是“青綠”二色。《千里江山圖》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以青綠為主色調(diào),手法變化多端,色彩或渾厚,或輕盈,色如寶石之光彩照人。據(jù)擔任《只此青綠》文博顧問的專家說:在給《千里江山圖》拍照時,當光線漸暗,畫上的青綠色,竟然散發(fā)出寶石般的光芒。因而,“青綠”自然被認定為那把開啟畫家精神世界的鑰匙。由“青綠”進入了作品創(chuàng)作的世界,觀眾欣賞她,依然應該由“青綠”進入方能領略其妙處。用舞蹈演活了《千里江山圖》。由畫想到舞蹈,由舞蹈想到畫,可謂是“美美與共”。《只此青綠》的舞蹈語言是絕美的,比如,人物“青綠”出場的第一個造型是“雙袖下垂”,那種力量的流動,就像是大山游動的紋理,又像是山間飛流而下的瀑布;舞蹈語言加上背景語言、氛圍語言等等,給我們提供了無限拓展的想象空間。舞者們集體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美的藝術表達。從抽象的動作中看到一個個形象的樹立:一個角色慢慢轉身,仿佛看到一座山峰迎面而來。一個群像造型,仿佛感覺到漁舟、游船蕩曳其間,隨之山巒舞動。一組演員體態(tài)變化時,仿佛微波水紋輕輕蕩漾,層巒疊嶂中又山嵐起伏。
穿越900年歲月,在心靈深處古今相遇。從《千里江山圖》青綠山水的呈現(xiàn),能感受到北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思想等發(fā)展狀況。該畫為長卷,真實的自然景色與真實的人的活動結合得尤其緊密,展現(xiàn)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面。王希孟曾為畫院學生,宋徽宗趙佶當時是老師,慧眼獨具:“孺子可教”,于是親授其法。經(jīng)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后,藝精進。作為皇帝,徽宗的審美情趣,成為決定藝術風格的絕對標準。王希孟用半年時間繪成的《千里江山圖》,描繪的江山,既概括地表現(xiàn)了山勢綿亙、水天一色的浩森氣象,又精心地勾畫了幽巖邃谷、波濤煙靄變幻無窮的狀態(tài)。它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fā)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將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付諸創(chuàng)作之中。《只此青綠》是很“文氣”的節(jié)目,有點陽春白雪的味道。搬上舞臺之前,創(chuàng)作團隊說有顧慮、有疑慮,怕觀眾會不會不接受,得不到認同、得不到共鳴。沒想到一亮相,即不同凡響,一炮打紅,為何?用媒體的話來說:“《千里江山圖》壯麗的青山綠水,在900年后,又一次擊中了世人的心靈。”我以為,這是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與回歸,回到“根”上汲取養(yǎng)分、回到“根”上去創(chuàng)作。北宋是一個奇怪、奇妙的朝代,政治、軍事不行,文化上卻發(fā)達。宋徽宗治理國家不行,文化藝術上的造詣不可低估。他的書法、繪畫、造園等方面成就很大,《千里江山圖》與宋徽宗也不無關系,確切地說與那時的文化不無關系。她用繪畫既解答“人與社會”的問題,又解答“人與自然”的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種觀念直到今天都不落后,正如專家所說:“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沉淀的一種歲月,一種大氣,也是代表我們文化自信的一面。”
觀賞《只此青綠》是一場心靈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