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終結》| 我們怎樣在一個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成功

托德·羅斯,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專注研究人類的行為和個性,他最廣為人知的觀點就是工業時代形成的關于人性的共通看法,無法適應21世紀的新環境,這本《平均的終結》就是這一觀點的深刻闡述。

《平均的終結》這本書告訴我們,復雜的現代社會背后有個底層邏輯,那就是平均主義,但從現代科學來看,人是太過復雜的東西,各種自由度實在太多,根本沒法被平均,所以按平均主義建立的東西會被淘汰,未來會是一個個性崛起的時代。

第一,不存在標準身材、標準長相,人與人的差距比我們想象中大得多。

1.網上有很多某個國家“平均長相”的圖片,號稱是用計算機算出來的“平均臉”,這些臉都特別漂亮,所以很多人都相信,最美的臉就是把所有人的臉綜合在一起取平均值得出的臉。但所謂的平均臉,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平均臉之所以好看,無非是因為它既然是平均出來的,肯定是對稱的,各項數據指標肯定沒有離譜之處,僅此而已。

2. 用平均值審美,這個概念其實早在1945年美國人就玩過了。有一個知名婦科學家,用15,000個美國青年女性的身體數據取平均值,算出了一個“標準美國女青年”身材,被做成雕塑并被人們爭相購買,但他們發現,身材數據和“標準人”大致一樣的人,一個都沒有。有時候靈活處理才是王道,例如將標準化器械做成可調節的不就行了。

3. 有人做實驗,考察人的詞匯記憶能力,先說一個單詞,要求受試者回憶,然后他的大腦活動被拍成照片,來觀察大腦中的哪個區域,會在回憶單詞的過程中被用到。 結果發現每個人的詞匯記憶活動區經常完全不一樣。所以,拿很多人的核磁共振照片,算出一個記單詞時候的平均活動區域,是沒有意義的。學生之間差距很大,但卻在同一個教室,我們會教育出怎樣的學生呢?

第二,沒有什么所謂的性格類型,把人按性格歸類本質也是在追求平均。

1. 大家一直都在按照性格把人分類,比如說有的人友好,有的人苛刻;有的人勤奮,有的人懶惰;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好斗,有的人平和;有的人慷慨,有的人吝嗇……還有人用星座、血型、 “性格色彩學”來區分人。這些民間的關于性格的所謂共識都是標簽化的,其實也是一種平均主義的觀點。

2. 早期的心理學流派認為,是某種“形勢”發生了變化,導致人作出了某個反應,而這個反應與人的性格無關。但是現代心理學家很少有人同意這個派別了。1980年代之后,“特性派”逐漸成為了主流,這派主張人和人還是有區別的,而且這個區別是本性,不容易改變。

3. 特性派后來也被心理學家拋棄了。有一個研究,在一個夏令營里,對84個孩子做了為期六周的系統性觀測,結果發現,每個小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是不同的。給人的性格算個平均值,給他戴上一個某某性格類型的帽子,是沒有意義的。

品質和性格都是情境相關

列一個“如果怎樣,就怎樣”的表格。

第三、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本質是在把人才變成一個標準化的工業品。

1. 19世紀,阿道夫·凱特萊就把平均值引入了社會事務中,他對比利時的士兵做了一次測量,身高、體重等等,用大數據計算出了歷史上第一個“平均人”。他給這個“平均人”賦予了一個意義,“平均人”,是最完美的人,人就應該是平均人!這套思想被歐洲各國政府廣泛接受。

2.英國人弗朗西斯·高爾頓認為,“平均”根本不值得追求,人應該追求高于平均!偏離平均值,既不是誤差也不是錯誤,而是排名的參照物。高爾頓發展出了一系列人格測驗的方法,想通過考察個人相對平均水平的差異,來把人分為高中低檔。

3. 管理學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把平均人引入企業管理上,考察工廠里每一道工序上,若干個工人所需要耗費的平均時間,就把這個時間作為標準時間,然后計算固定時間內,一個工人平均能完成多少工作量,作為標準工作量,這就是標準的工作法,這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基礎。

兩種態度:平均水平代表正常 是公共政策依據;根據偏離的程度可以進行排序。

第四,人的能力也是多維度的,按某項能力的平均值找不到優秀人才。

1.十九世紀晚期,美國企業的工作效率非常差。管理學大師弗雷德里克·泰勒,發明了泰勒制,考察工廠里每一道工序上,若干個工人所需要耗費的平均時間,把這個時間作為標準時間,然后計算固定時間內,一個工人平均能完成多少工作量,作為標準工作量,讓所有工人都達標。泰勒認為,只有一種好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標準的工作方法。

2.現代公司招人的方法,一般是在面試之前考察一個人的畢業院校、大學期間的成績、和大學入學的高考成績,總之是看你的學業如何,入職后公司考核的通常看KPI數字。用一個數字或者學歷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本質上是拿出一兩個指標算出平均值,然后往員工身上套,用這個來衡量人的能力,這還是平均人的思路。

3. 之所以用學歷來判斷工人的能力,是因為我們認為人的各項能力指標是“相關”的,如果一個人聰明,那他的身體素質也更棒,也更自律,品德也好。但是這套邏輯是錯的,因為身高和胸圍,智商和品質,這些變量的相關系數大都在0.4以下。人本質上是不規則的,只用一個指標代表一個人,非常不可靠。

4. 我們現在的學校,會有專門的人負責制定教學大綱,讓學生被按照年齡排列好,每一學年、每個學期應該學習什么內容,完全標準化,這其實都是在追求人養成一種平均能力,本質上都是錯誤的,是用成績沒法考察孩子的能力。

總結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我們想象得要大得多,如果分出優良中差 誰愿意和牛人在一起,沒有什么人是標準人,用平均主義思路去考量人,一定是錯誤的,未來必定屬于一個個性化的時代。

我們不妨用一組動態數據來追蹤一個人的能力態勢,運用雷達圖來多維度考察,切忌高估人各項技能間的相關度。現在的機器已經太像人啦,人不能再假裝機器了。


#值日生-宏英-坐言起行#橙子學院碼字島第十三篇作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