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1)。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2)。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3)。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4)。
(1)客:泛指某人。止:居止,居住。取舍:意為進退取舍,其中包括仕隱出處。“取舍”亦即“趨舍”。邈:遠。境:境況,狀況。
(2)領:領會,理解。
(3)規規:見識淺陋、言行拘泥的樣子。常言“規規矩矩”,意思相近。《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愚:愚鈍,不明事理。此處“愚”與“穎”對舉,側重于平庸之意。兀傲:獨立不羈、傲然不群貌。“兀”的本義為高聳特出的樣子,“傲”乃驕人之態。差:差可,大致差不多。穎:鋒穎,穎脫而出。差若穎,意即大致能夠像鋒穎一樣突出,卓爾不群。或將“愚”和“潁”釋為愚蠢、聰穎,意思不差,但不夠準確。
(4)《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有些人和你經常在一起,卻未必是同道中人。不僅是志趣不同,甚至還秉性相異。但這并不影響彼此相處,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歡聚一堂,都沒有什么問題。“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估計很多人都有淵明這樣的感受。其實,作為朋友,可以分為很多層面(不是層次),而這樣的朋友,在生活中也是不可少的。一個人不能只生活在云端,而必須學會和各色人等相處,如果你還想在這大地上行走的話。
當然,淵明這首詩并不是要表達這層意思,這只是我的一點感慨而已。淵明想要表達的重點,在于“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規規”與“兀傲”,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個人若是活得畏畏縮縮,拘泥于世俗的淺陋之見,則只會平庸一生,而在卓爾不群的人看來,“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必須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活,不去計較世俗的成敗得失,進而活出真正的自己,即便是被人視為“兀傲”,也在所不惜。所謂“兀傲”,其實是淵明夫子自道,他所說的“酣中客”,更是指他自己。對于這兩種不同的人,一為“士”,一為“夫”,在用語上即高下立判。
關于淵明此詩的主旨,馬一浮先生評說道:“‘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屈原對漁父言‘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為醒勝于醉;靖節則自讬于醉,以為醉勝于醒。‘規規一何愚’,言醒者之計較利害也。‘兀傲差若穎’,言醉者之忘懷得失也。‘寄言酣中客,日暮燭當炳’,若曰當續飲也。是故其所謂酒,不必作酒看;其所謂醉,不可作醉會。”
醉者醒,醒者醉,是醉是醒,誰醒誰醉,這其中的深意,又有幾人能夠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