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屏幕上彈出紀念《哈利·波特》20周年的新聞時,巧了,我正在電腦上再一次重溫電影的第二部。
1997年6月,《哈利·波特》系列書籍正式開始發行。而后,它成了全球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若問我為何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顧?
它構造的,不只是一個魔法世界,還深刻地映射出現實生活的一些陰暗面。但更重要的是,陰暗無法戰勝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愛,比如友誼,比如勇氣,比如堅守。
如果說初看時,憑兒時的心智,更多是被那魔幻的世界,奇妙的咒語,曲折的情節吸引。
今天看來,卻有更多的感觸,因此,喜愛有增無減。寫在《哈利·波特》20周年之際,摒棄對作者滿溢才華和豐沛想象的夸贊,我想來談談這些。
且當我是一個老朋友,促膝與你聊一段從書中得來的淺薄生活感悟。
1. 關于愛、關于友誼
書中曾有句:“愛是伏地魔唯一不懂的咒語?!?/b>
當鄧布利多對哈利說這句話時,是在為他揭示,為何伏地魔借奇洛的軀體想爭奪魔法石時,卻沒有辦法接觸他。
因為哈利的母親在犧牲自己時就把一種強大的保護注入了他的皮膚,血脈里。
愛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對抗這世上最邪惡的力量。
哈利的父母雖一開篇就已死亡,卻仍然是書中塑造的最偉大而無私的兩個人物。
而書中感動人們的“愛”,甚至還遠遠不止于此。
一開始,即使覺得赫敏有些傲慢,但當知道巨怪闖入女衛生間,她可能有危險時,哈利和羅恩還是義無反顧地沖回去解救她。
得救的赫敏,竟主動承擔下所有的錯誤,令羅恩大吃一驚。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三人真正成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當得知哈利被德思禮一家為難并鎖在壁櫥時,羅恩和兩個哥哥寧愿被爸爸媽媽責罵,也要偷開出車來解救哈利。
當哈利想一個人出走,尋找剩余的魂器,以打敗伏地魔時,赫敏和羅恩堅持與他共同戰斗,即使誰心里都清楚,如此冒險,代價可能是整個生命。
在最近幾天讀到的羅琳新故事《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已經步入中年的馬爾福對赫敏坦言,學生時代,妒忌過他們三人的友誼,因為他們總是真心互相幫助,彼此喜愛。這也是他曾經渴望得到而不曾擁有的東西。
我也打心底里羨慕這樣的友誼,它不是愛情,卻和愛情一樣,足夠打動人心,溫暖余生。
而斯內普對哈利母親隱忍而深沉的愛,是整部書中最大的淚點。
整整7本書中,我們無數次誤會這個冷漠,尖銳,陰沉的教授。卻在真相揭開那一刻泣不成聲。
死亡前的最后一刻,他深情凝望著哈利說:“你有你母親的眼睛?!?/b>
有哈迷說,始終無法忘懷、難以釋懷的一段,就是當斯內普的記憶被放入冥想盆中的畫面。
抱著莉莉的尸體絕望地哭泣。
鄧布利多說:這么多年了你還是那么愛她。斯內普回答:Always(總是)。我們看見,斯內普召喚出守護神,竟是一只麋鹿。那本是莉莉守護神的形狀。
要多深沉的愛,才能至此。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動輒就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通過這本書,我們是否可重獲一份力量?
即使那時虛構的橋段,想象的情節,但如若你愿意去相信,并認真而忠貞地對待愛情和你的愛人,誰說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
2.關于正義與勇氣
每一個勇敢的人,都值得被永遠銘記。
在第一部中,我就被呈現出來的“勇氣”與“正義”所震撼。三個小伙伴為了阻止壞人偷盜魔法石,需要通過的最后一關,是下真人魔法棋。
這是一個殘酷的棋局,每個人充當一個棋子,如果被對方吃掉,可能就是真的死亡。
但在最后一局 ,羅恩竟打定主意犧牲自己,讓哈利前進。即使他無比清楚,可能面臨的是怎樣的結局。
當時我真以為羅恩會死。有震撼有難過。
故事進一步演進的過程中,邪惡與正義的沖突越來越激烈。無數人為了維護正義獻出了生命,小天狼星,多比、瘋眼漢穆迪、盧平、弗雷德、甚至鄧布利多、斯內普……
最后的霍格沃茨之戰中,學校的力量遠不敵伏地魔率領的伏地魔大軍。
但羅琳借助她的筆端告訴我們,正義終究會摧毀黑暗,就像黎明終究會到來,不論這個過程有多殘酷,多艱難。
這是一個是非混淆的時代,無數人貪圖一時安逸,模糊了正義扭曲了三觀,所以,我們有時會感到茫然。
我們究竟應該堅守什么?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一絲光亮,提供一個方向。
3.關于善意與堅守
哈利波特始終信任鄧布利多。即使鄧布利多早就知道伏地魔無意間在哈利體內造了一個魂器,要想消滅伏地魔,必須犧牲哈利。
基于一種始終沒有怨言的信任,哈利在最后做出了犧牲自己的選擇,結果,他并沒有死亡。
也因為伏地魔的一部分魂氣停留在哈利體內,所以他常受到一種聲音的引誘,并且時常會在不經意間露出邪惡而猙獰的表情。
甚至一開始進入霍格沃茨時,分院帽就在將他分到“格蘭芬多”還是“斯萊特林”之間猶豫不決。
這些都讓哈利數次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壞人。
小天狼星告訴他:每個人都有明亮的以及陰暗的一面。重要的是你選擇哪一部分。這才是真正的我們呢。
當伏地魔數次引誘他時,他終究一次次堅守,站在邪惡的對立面。
善良是一種天性,善意是一種選擇。
也是在最新一本書里,看到這個打動我的細節:
結婚多年后,金妮告訴哈利,當年她因為進入伏地魔的日記被控制,那一場戰役結束后,很多人都疏遠她,覺得是她帶來了災難。在公共休息室里,哈利卻走過來,要跟她一起玩跳棋。
“這就是你的偉大之處?!苯鹉菡f。
哈利的善良體現在每一個小細節里,深陷火海之時,不計較個人恩怨,堅持要救出馬爾福。
當家養小精靈多比犧牲后,他堅持親手埋葬它,不用一點魔法。這是向來被當做下人的小精靈從未有過的待遇。
最后,即使知道必須犧牲自己,才能消滅伏地魔,他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大家的和平,對死亡毫無畏懼。
于我們而言,于現實世界而言,何嘗不是如此?我曾寫過,人不是單薄如紙片的一面。
選擇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更多是自己的選擇與堅守。
愿我們都能用更多的善意,去給這個世間增加一點溫度。
4.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書中之人有善惡之分。但即使是善良的人,依然不完美,他們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
哈利也會有武斷、魯莽和脆弱的時候,他相信自己的感覺,堅持小天狼星在魔法部遇到危險,前往拯救,卻讓大家陷入困局,趕來營救的小天狼星也為此真正丟掉性命。
羅恩永遠活在哈利的光環下。在最后的戰役中,甚至受不了哈利與赫敏的親密,新生嫉妒,憤怒出走。
就連永遠以聰明姿態登場的赫敏,不也經常被嘲笑泥巴種,不也必須面對臉上的雀斑嗎?
這和平凡世界的我們沒有二致。我們都有脆弱的一面,我們都無法做到完美。但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成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人。
5.一切都會好起來
攝魂怪是整個書中一個可怕卻經典的形象。據說,它的誕生來源于羅琳自身的抑郁癥經驗。
失去父母的巨大痛苦和寄人籬下的孤苦遭遇,都在哈利心里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痕。因此他總是會遭遇攝魂怪的襲擊。
但就像羅琳終究從抑郁癥中自愈一樣,哈利也通過美好的記憶召喚出守護神,趕走了攝魂怪。
羅琳說:
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曾經抑郁沮喪而感到羞恥,從來沒有。有什么好羞恥的呢?我度過了一段真正艱難的時光,我非常驕傲我能脫離那種生活。
擺脫我們不喜歡的生活,不要在面對生活的挫折時喪失信念。
總有一天,我們會不再逃避過往的一切。
6.就算沒有人欣賞,我依然暗自發光。
在哈利波特大紅大紫以前,大家對羅琳的定義,應該是“失敗者”吧!家暴、離婚、失去工作、獨自撫養女兒……
就連哈利波特的手稿,也曾連續被 18 家出版社退稿。
后來,她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告訴大家:
失敗代表了摒除不必要的事物,我不再自我欺騙、干脆忠于自我,投注所有心力完成唯一重要的工作。
要是我以前在其他地方成功了,那么我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決心,投身于這個我自信真正屬于我的領域。
我重獲自由了!因為我最大的恐懼雖然降臨了,而我還活著,我還有個可愛的女兒,還有臺老舊的打字機和偉大的構思。
曾經跌落深邃的谷底,卻變成日后重生深厚的基礎。
7.寫在最后的話
今天,當我在網頁上刷著一條條評論,數次淚盈于眶。
當電影版最后一部上映時,我自己連續看了兩場直到深夜,面對空空的影院,我知道,魔法的夢醒了,我也長大了。
從小學看到大學,其實大學那會看已經找不到當初的感覺。但是當年的興奮和感動我一直記得,三觀都是打哈利波特里來的,勇敢誠實善良。
我們總是篤定霍格沃茨存在于世界上某個角落,并且一直惦記著那只迷路的貓頭鷹,何時才能將我們的入學通知書送達。
不過,轉念一想,貓頭鷹來不來,似乎也沒有那么重要了,一旦翻開書,我們隨時可以進入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想象自己與小伙伴們,一次次為朋友,為親人,為正義而戰。
更重要的是,那些從書中感受到的,關于愛,關于友誼,關于善良……一切正能量,將伴隨我們一生,去面對這個不那么美好,卻始終充滿善意與溫暖的世界。
愿魔法世界持續溫暖我們這一群麻瓜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