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完《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心里滿滿都是強烈的不舍,和久久的難忘。當36歲的哈利、羅恩和赫敏,再一次并肩站在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卻沒有再次踏上那輛開往霍格沃茨的特快時,那個魔法世界給予我們的童年,就這樣結束了。
彈指間十年,我們見證了這個“大難不死的男孩”成長為真正的“救世之星”,見證了三人組天真爛漫的11歲和成熟果敢的17歲,見證了霍格沃茨短暫的黑暗與新生的光明,見證了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后的,另一個世界。
友情
《哈利·波特》教會我們的魔法,最直觀的,大概就是友情。哈利之所以能成為“救世之星”哈利,不是因為他身負生來不凡的使命,而是因為他有率真義氣的羅恩,和機智博學的赫敏,他們是牢不可破的三人組。
“我能坐在這個車廂嗎?因為別的車廂都擠滿了。”一頭紅發的羅恩,把頭靠在車廂門上有些害羞地問著哈利。羅恩·韋斯萊,就這樣踏入了哈利的世界。哈利用他的金幣買了特快上所有的零食,分享給并不富裕的羅恩,他們一起嘗怪味豆和巧克力蛙,一起分享巫師卡片和寵物,羅恩成了孤獨哈利的第一個朋友。
隨后,在同一輛特快的同一節車廂,赫敏·格蘭杰的出現,造就了三人組初識的溫暖一幕。傲慢博學的赫敏,這個從麻瓜世界來的勤奮女孩,用她的智慧和勇敢幫助哈利一次又一次地脫離險境,一次又一次地戰勝困難。從此,無論是闖入霍格沃茨的巨人,走廊那頭的三頭犬,奇奇怪怪的打人柳,有人馬和巨型蜘蛛的密林,還是伏地魔藏在天涯海角的魂器,三人組都并肩前行,生死相隨。
也或許,在霍格沃茨的友情炮彈,遠不止羅恩和赫敏。還有“鄧布利多軍”:納威·隆巴頓,那個曾經膽小又遲鈍,在有求必應屋練習黑魔法防御術時甚至要念好幾遍咒語才能使出魔法的男孩,卻永遠都堅挺地站在哈利那一邊,無論是魁地奇比賽的時候,三強爭霸賽的時候還是在霍格沃茨保衛戰面對伏地魔的時候;盧娜·洛夫古德,瘋瘋癲癲又古靈精怪,但她的堅定與冷靜給了哈利特別的安慰與鼓舞,讓哈利總能重新得到認知;喬治和弗雷德,一對開朗風趣、愛搞惡作劇的雙子星,在霍格沃茨的黑暗時期用自己的幽默給每個人帶去快樂,從開始到最后,他們一直都是哈利強大的后援團.....
還有小精靈多比,哈利幫它脫離奴隸之身,它卻用它的所有回報了哈利。因為哈利給了它所渴望的自由,給了它一個朋友的關心與愛,所以它愿意,愿意竭盡所能去幫助哈利。身負重傷的多比在美麗的海邊奄奄一息,哈利抱著小小的它,傷心欲絕。它的最后一句話只說給哈利聽,因為這句話是“哈利·波特....”哈利在它的墓碑上刻了“一個自由的小精靈”,愿這個忠義的精靈朋友,永遠自由。
正是友情幻化的力量,支撐原本孤身一人的男孩成為一個英雄。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到《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每一部的故事都在變得更加黑暗,但每一部的哈利也都在變得更加光明與強大,因為友情的魔法在凝聚和發散,成為這另一個世界所承載的最珍貴的禮物。
親情
韋斯萊家族,大概是《哈利波特》中最美好的象征。一個善良坦率的媽媽,一個大度溫和的爸爸,六個紅頭發的哥哥一個紅頭發的妹妹,雖然貧弱卻是溫暖至極。相比馬爾福家族,韋斯萊家族的和樂融融才是踏實而永恒的。這樣一個親切的大家庭,對于在姨母家受盡欺侮的哈利來說,滿足他對親情的所有向往。這是哈利勇氣的源泉之一,也是他永遠的避風港。所以最后,他和赫敏,都成為了韋斯萊家族的一份子,都成為了這份幸福中的一部分。
鄧布利多,神秘又可愛,深不可測又和藹慈祥,但無論是女貞路放下嬰兒哈利的鄧布利多,霍格沃茨威嚴高尚對哈利照顧有加的鄧布利多,在魔法部的法庭上竭力保全哈利的鄧布利多,為了抵制伏地魔而痛苦喝下藥水幫哈利拿到魂器的鄧布利多,還是最后親手策劃自己的犧牲掉下圍墻仍然神色淡然的鄧布利多,對于哈利來說,鄧布利多是一個超越親情意義的存在。鄧布利多給予哈利的,比愛更高遠,他是他的支柱,他是他的一切恐懼的反面。
斯內普教授,看起來是個壞人,實則是一個溫柔的好人。他對莉莉純潔又深刻的愛,其實延續在哈利身上。他說哈利的眼睛,就是莉莉的眼睛。他的守護神受莉莉的影響也成了牝鹿,默默守護著莉莉的兒子哈利,指引他找到殺伏地魔的魂器。在伏地魔身邊當臥底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光明就是這份愛,他寧愿背負所有的惡名,也要努力到最后。即便最后一刻他仍被當成是壞人,但他淚中的記憶,會讓哈利及世人明白這份愛,明白他所堅守的光明。這也許就是一個男人最大的溫柔。
小天狼星布萊克,是《哈利·波特》中戳人淚點的人物之一。他的出現,給了哈利一個父親一般的愛與鼓勵。在阿茲卡班囚禁的歲月里,他沒有忘記要幫至深的好友照顧唯一的兒子,所以冒死也要進入霍格沃茨,也要與哈利相認。年少時與詹姆·波特一起參與惡作劇團的小天狼星,一定是一個骨子里樂觀仗義、情深意重且帶一點不羈的人。猶記魔法部神秘事務司一役,他拿著魔杖,對哈利說著“做得好,詹姆....”,隨后被食死徒的魔咒擊中跌入了帷帳的另一頭,卻再也沒有從那一頭跌出來。至死他都記著他的好友詹姆,至死他都把哈利或者說詹姆放在自己的安危之前。哈利對他的悲痛與不舍,他值得。
盧平教授,對于哈利,更像是一個叔叔,雖然他是狼人。作為詹姆的好友之一,他教會了哈利真面內心的恐懼,教會了哈利如何召喚守護神,讓哈利變得更加勇敢與強大。作為鳳凰社的一員,在第二次巫師大戰期間,他和眾多傲羅們給了哈利踏實的保護和依靠,給了他愛與希望,直到在戰火中犧牲。他有無數走向黑暗的理由,但他仍然選擇堅定光明的信念,因為他的心中有愛。
還有海格和霍格沃茨的所有人。喜愛養龍、養鷹馬、養牙牙和其他各種神奇生物的場地管理員海格,是個無比可愛、溫柔又性情的小巨人。在女貞路放下嬰兒哈利的時候,他哭了;給11歲的哈利送生日蛋糕和入學信的時候,他幫忙整蠱了哈利的姨母一家;帶哈利在對角巷購買入學用品;在哈利下火車的時候迎接他;在哈利放暑假將要離開霍格沃茨的時候給他溫暖的擁抱;教哈利學會騎鷹馬;在“七個哈利”計劃中選擇親自護送真的哈利....這個憨厚而不善言辭的小巨人,就是哈利的親人。包括麥格教授,包括瘋眼,包括斯拉格霍恩,包括霍格沃茨所有善良的人,對哈利而言,霍格沃茨就是他的家。
哈利把對這些人的念想與愛融進了他生命的續章,他用鄧布利多、斯內普和小天狼星的名字作為兩個兒子的名字。這是哈利將他的至親們銘記于心的方式。而他們,一定都能知道。
愛情
很喜歡羅恩和赫敏的感情線。羅恩的守護神是杰克拉塞爾梗犬,有追逐水獺之名,而赫敏的守護神,就是水獺。這是青梅竹馬,更是天造地設。
從11歲相識起,他們就常常斗嘴,羅恩受不了赫敏的傲慢,赫敏受不了羅恩的愚蠢,但互相嫌棄中總是有隱藏不住的關心和在乎。馬爾福諷刺赫敏“泥巴種”,羅恩會第一個站出來反駁;被石化的赫敏回歸時,羅恩第一個回頭迎接;看到鷹馬被殺而傷心的赫敏,會第一個靠向羅恩;羅恩被小天狼星化身的黑狗拖入打人柳的樹洞時,赫敏義無反顧要去救他;圣誕舞會,他們都想要邀請對方;羅恩昏迷時,念念不忘的名字就是赫敏;最后對抗黑暗的戰爭中,他們從來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方....
幸好,最后傻傻的羅恩娶了聰明的赫敏。幸好,赫敏懂得欣賞羅恩的有趣。幸好,羅恩不能離開赫敏,赫敏也不能缺少羅恩。幸好,他們創造了《哈利·波特》中最好的愛情。
哈利和金妮,是很多人沒有料到的一對。因為哈利不擅長面對愛情,他有過初戀張秋,對其他女孩有過感覺,但都無疾而終。很多人甚至認為他的愛情應該歸屬赫敏。但在開頭的開頭,在韋斯萊家穿著睡衣的金妮看到哈利后害羞地走開的時候,在對角巷的商店中小小的金妮站出來反駁諷刺哈利的馬爾福的時候,在密室中哈利奮不顧身救金妮的時候,我們就該相信,他們之間確有愛情存在。然后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哈利看到金妮和男友親昵會覺得尷尬,金妮會站出來加入“鄧布利多軍”以支持哈利,哈利最悲痛的時候,最彷徨的時候,最無措的時候,金妮永遠站在哈利的身旁,給他以最樸實的擁抱。這大概就是愛情的樣子。
或許背負太多的哈利,只有在金妮大膽而濃烈的愛情里,才是真正的哈利,才是那個弱小和平凡的哈利。而他也只有在韋斯萊家,才能真正地安穩和幸福。對他來說,金妮就是屬于他的獨一無二的愛情。
盧平與唐克斯,戰爭和危難中建立的愛情,最悲壯,也最動人。貧窮又年長的狼人盧平,對唐克斯的愛有過退縮和猶豫。但是唐克斯的堅持,給了盧平人生中最自信的時刻。在戰火中并肩赴死,是他們升華了愛的意義。納威和盧娜,是最終章中讓人覺得很甜的地方。曾經膽小的納威變得神勇無比,他在不斷爆炸的廢墟中高喊著要告訴盧娜,他喜歡她。那一刻,納威是個英雄啊。他是真正的格蘭芬多人,他用格蘭芬多殺了最后一件魂器,在伏地魔面前第一個站出來說永遠支持哈利....這樣的他值得盧娜的愛,也值得所有美好的眷顧。
最后這一對,不是愛情。這份愛超越任何層面的感情,這份獨特的愛僅屬于雙子星,弗雷德·韋斯萊和喬治·韋斯萊。他們有一樣的年齡,一樣的發色,一樣的身高,一樣的長相,一樣的性格,一樣的頭腦,連天生的快樂細胞都是一樣的。不用分清誰是喬治,誰是弗雷德,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體。沒有誰能比他們彼此更了解對方。
“喬治和弗雷德,連起來好像就是一句快樂的咒語,他們在哪兒,快樂就在哪兒。”他們一起在對角巷開韋斯萊魔法把戲坊,一起開發好玩的魔法產品,一起惡作劇,一起戰斗。而他們的玩笑也只有對方最清楚。喬治在“七個哈利”計劃中被斯內普的魔咒誤傷,失去了一只耳朵。他笑著說感覺自己像個圣人,只有弗雷德笑著聽懂了。三強爭霸戰時,雙子為了增大年齡而喝了增齡水,結果雙雙都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這給在場的人都帶去了不少歡樂,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他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對方變老的樣子。
雙子生來形影不離,他們所有的回憶都是共同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不快樂的,以至于弗雷德在霍格沃茨保衛戰犧牲后,喬治再也沒能召喚出守護神。因為召喚守護神,需要心底最快樂的記憶,而沒有弗雷德,喬治就等同于失去了所有快樂的記憶。喬治最后娶了安吉麗娜·約翰遜,那個圣誕舞會被弗雷德邀請的女孩,他要永遠都記得他的另一半靈魂。
愛即光明。正是因為伏地魔從來不懂得愛,最后走向了黑暗。在《哈利·波特》的故事里,愛是最強大的魔法,它能戰勝一切。這十年里,青春悄悄來臨,愛情作為所有愛中最自私又最無價的種子,在這另一個世界開花結果了。
成長
2001年,我們第一次認識哈利,他是個瘦弱的男孩,雖然大名鼎鼎,卻也十分脆弱。2011年,哈利成為了17歲的救世之星,他勇于下定決心尋找并毀滅所有的魂器,他敢于直面內心所有的恐懼,他不再害怕任何黑暗或苦難。赫敏不再傲慢,羅恩更加機智勇敢,納威突破了自我,馬爾福在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中保全了靈魂,金妮學會了許多的黑魔法防御術,西莫不會魔法的使用中出現失誤而爆炸了,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保衛霍格沃茨,大家都成長了。正如在麻瓜世界一同成長的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到社會,我們也在變得強大和勇敢,也在經歷人生中最美好也最艱難的一段歲月。
從第一部到第八部,電影的基調在變,變得更加復雜和黑暗。正如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從懵懂青澀到成熟無畏,都要面對各種復雜的困難局面,都要試著接受世界的黑暗面,也都要經歷成長的蛻變和對自我認知的正確轉變。只有學會愛的魔法,我們才能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找到價值,找到歸屬,然后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救贖。
第七部中有這樣一幕,賭氣離開后又回來尋找哈利和赫敏的羅恩,說過這樣一句話:“鄧布利多,知道我想離開....”哈利答道:“他也知道你一直都想回來。”這段稱為“成長”的歲月里,有過欺騙、背叛、猜忌、恐懼和失望,但我們最后都學會了愛與原諒,學會了和好如初,學會了堅持、善良、團結和勇敢。因為這段歲月,我們才成為了大人,也因為這段歲月,我們才能篤定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哈利·波特》不是童年,是有生之年。”它的意義在于,陪伴我們一路從稚嫩的孩童走向布滿荊棘的成人,它教會我們遇到困難不能逃避而要直面并解決,也教會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或壞人因為人都有閃光點也有缺點,它告訴我們人生有風有雨要學會勇敢和坦然,也告訴我們即使黑暗真的存在也要守住內心的光明與信仰。它的意義在于,它是我們最美好的冒險。
當11歲的阿不思在36歲哈利的陪同下,鼓足勇氣穿越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時,時間仿佛又倒回到所有故事的開端。站臺這頭走出來的,是推著行李箱一臉稚氣的11歲哈利。他剛剛來到這神奇的另一個世界,剛剛開啟他人生中最美妙最特別卻永遠都不會重頭再來的冒險。
某年某月,我們一定還會再來重溫《哈利·波特》系列,再來看一看那個掃帚能飛天的神奇世界。希望那時的我們,還會有匆匆的喜悅,和永久的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