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會.教育專欄推薦編輯:仙靈,推薦語: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總想做到對孩子最好,這樣就容易做出很多極端行為,例如過于溺愛或者過于嚴厲,其實家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度”的把握,只是這個“度”的把握并不容易,要去實踐也很難,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家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讀讀作者的文章,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寫了這么多家教文,還從來沒有一篇是專門闡述我的家教理念的,總覺得太大太寬泛,不是幾句話幾個段落能寫清楚的,一直沒舍得下筆,擇日不如撞日,今天正好有人咨詢,就開始寫吧。
我經常會說,我的教育觀點不是單純地“夸夸孩子你真棒”、也不是“嚴厲出真知”、更不是“靜待花開”,我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度”,沒有人能夠把教育孩子的“度”掌握得非常精準,但是家長一定要時刻記住去平衡這個“度”,只要去做,結果就一定不會太差。
“度”的對立面就是“極端”,很多家長在家教里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個,一個是過度溺愛,一個是過分嚴厲。過度溺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容易變得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過分嚴厲的結果要么孩子變得很膽怯、要么孩子變得很暴力,我所有倡導的原則是恩威并施、嚴寬并濟。
家教最忌諱的就是“過猶不及”,這表現在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我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是有個女孩因為媽媽覺得麥當勞、肯德基的雞肉漢堡是垃圾食品,從來不讓她吃,有一次同學吃了一半的漢堡扔到垃圾桶里,她就偷著撿起來吃,還說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這就是過度壓制的后果;我有個同事有一天突然說,她兒子這一年沒怎么長個,問她什么原因,她也知道,是因為兒子每天晚上自己點外賣,今天吃麻辣燙、明天吃酸辣粉、后天吃燒烤,嫌棄正經飯菜不夠味兒,這樣頻繁的吃垃圾食品當然會影響孩子的生長。
其實“度”就像平時的吃飯一樣簡單,誰都不要走極端,平時在家正常吃飯,十天半個月的下頓館子,吃點孩子想吃的,不至于把孩子給禁錮壞了也不至于吃出個什么毛病來。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孕婦聽醫生說懷孕以后子宮會向右偏轉,左側臥睡覺可以減輕血管和子宮的壓力,而且人的心臟在左側,左側睡覺會讓孩子離媽媽的心臟更近,于是她就克服一切困難每天左側臥睡覺,結果臨產前由于側部髖骨承重太大形成彎曲而疼痛不止,更嚴重的是孩子生出來后面部一半大一半小。凡事都有個“度”,左側臥可能確實好,但是懷孕期間孕婦本身已經很辛苦了,怎么舒服怎么來不就行了,絕對不會出現這么多問題。
家教亦是如此,孩子做得好了就表揚表揚,做錯了就批評批評,這樣孩子既能有自信心又不會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不了打擊;該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該玩的時候使勁玩,不要把孩子變成書呆子,也不要讓孩子不學無術;遇到原則性問題必須及時干預、扼殺在搖籃之中,不是非黑即白的小事就不要過多插手,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小錯和小成就的交替中慢慢成長;不能讓孩子的世界只有學習和玩,每天幫父母做點家務、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完成,當然也不可能把孩子當成童工;如果孩子內向就多帶他出去跟小朋友聚會,鼓勵他多說話,如果孩子淘氣頑皮就給他安排一些圍棋、畫畫等安靜的項目集中注意力。
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東西,但是絕對不能有求必應、要什么給什么;孩子大手大腳就教育他節儉,孩子扣扣搜搜就教育他要享受生活;玩手機不能從早到晚、時時刻刻,但是也不能完全不讓玩,可以偶爾調劑;告訴孩子生活的美好、也要讓他知道生活的不易;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可以帶他們到農村去看看,農村的孩子也要進城去瞧一瞧;放養不行,孩子容易走歪路,管太緊也不行,孩子會被壓制沒主見,總之就是盡量想辦法讓孩子感受這個世界的平衡。
如果問一個家長想讓孩子長大以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一般的家長都會回答,我只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人,事實上家長心理也是這樣想的,平安喜樂就是最大的愿望,但是想歸想、做歸做,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卻絕對不是平安喜樂的方向,不但沒有佛系的概念甚至可以說是急功近利、歇斯底里,各種課程、培訓、考級、攀比,處處都想顯示出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的不同,家長心理那顆攀比的心、那顆渴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心根本就什么都無法阻擋,這是多么矛盾的家長。
其實,家長有一點一定要明確,我們大部分人最終都會成為普通的家長,我們的孩子最終都會成為普通的孩子,那些為了孩子“出人頭地”做過的努力最后都會歸于平淡,而回頭看的時候,不要讓爭吵、吼叫、強迫、哭泣成為孩子童年的所有記憶,不要以破壞家庭和諧來換取渺茫的未來,那樣即使長大以后有了出息,他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但是要想孩子以后能夠過得幸福,自身的努力又確實是必不可少的,小時候孩子對辛苦的概念還沒有那么具體,就像很多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學,周六周日排滿了課外班,也就是順整整一個學期幾乎沒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時間,孩子還是可以活蹦亂跳,這要是放在任何一個成人的身上早就已經崩潰了,這也是為什么家長會那么肆意地對待孩子的原因,因為大部分孩子確實承受得住,多殘忍。
這似乎是個矛盾體,對的,“度”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矛盾,但是不影響它向前發展。到底是要對孩子嚴格要求還是管理寬松,當然是該嚴格的時候嚴格、該寬松的時候寬松,什么時候該嚴、什么時候該寬呢?這是個需要家長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的問題,每個孩子都不同,這個“度”只有家長自己在教育中不斷去嘗試和調整才能弄明白。
每個家長都是第一次當家長,不光孩子會犯錯,家長也會犯錯,昨天見到一個朋友因為兒子反復地寫反字而有些暴躁,連帶著孩子的字更寫不好了,從她的文字里都能讀出她的內疚。我告訴她反思可以、不必自責,家長和孩子是共同成長的,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就已經非常棒的家長了,孩子沒有那么脆弱,說一句就會怎么樣,家長也沒有那么厲害,永遠都是對的,孩子和家長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互相磨合、不斷成長的,家長不必凡事都小心翼翼、孩子也不用看家長臉色行事,兩個人都在正常相處中逐漸成熟,在慢慢摸索“度”的過程中,孩子就一天天地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