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活的優雅系列中的第2篇,這個系列是在閱讀《活的優雅,做時間的主人》一書的反思。以書為鏡,剖析自己的問題,給出解決的措施,制定行動計劃,執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這個系列計劃從如下幾個方面持續反省自己。
2、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3、不做什么
4、最重要的事
5、專注
6、規律生活
忙是當下的通病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現在每一天要面對的人,要接收的訊息,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好像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上班時忙,不上班時更忙。
所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我一樣,來讀一些書或研究一下時間管理,學習很多方法,只是為了讓自己忙的更有效率。過去也看過一些時間管理的書,對DTS、番茄法等也都有所了解,也斷續的做過一些改進,但好像都沒有堅持下來,現在分析來看,這些工具和方法是好的,但由于沒有一個目標的支撐,沒有觀念的改變,所以很難持久。
這一次要通過這種深刻的反思,持續的對自己進行分析,從根本觀念上現改變自己,先有計劃的行動起來,然后再去借助時間管理工具和方法。
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首先是調整自己的作息安排,通過最近2周的記錄和調整,基本上能按照如下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至少鍛煉、閱讀和寫字的時間都得到了保證,同時也減少了使用手機的時間。
玩兒手機是很耗費時間的事情,但在用手機時沒有明顯的意識到自己用了多少時間。為了知道自己如何使用手機的,安裝了一款記錄手機軟件使用時間和頻率的軟件,每次打開手機時,這個APP記錄運行手機的時刻,如下是我一周的使用手機的應用分布和時刻分布。
通過手機記錄的應用分別圖可以看出,在這一周中,平均每天用手機大約在60分鐘,使用最多的應用是微信和瀏覽器,微信主要是查看幾個關注公眾號的文章,瀏覽器主要是看一下新聞,還有就是追了一位大神的小說,每天1章,3分鐘能看完。
從時間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早上8時,晚上8時9時,中午12時。早上8時是在上班的班車上,一般來看微信了,晚上8:30-9:10分一般是在下班的班車上,同樣在看微信,中午12時是排隊吃午飯的時間,一般使用的是瀏覽器。
當知道自己時間的使用數據時,就會有意識的調整到正確的使用方式。在周一的時候,發現自己用了2個小時來看手機,很是驚詫,后面逐步減少,現在基本上每天不會超過1個小時了。節省下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而且只在吃飯排隊、坐車的過程中使用手機,工作、學習有其他工作的時候不再使用手機。
這周讀完了《自控力》,知道了大腦3個區域分別控制著“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同時也知道了“獎勵的承諾”能刺激分泌多巴胺,讓自己充滿對快樂的欲望,卻不一定享受到快樂的事。也知道“壓力的承諾”能刺激分泌荷爾蒙,讓自己變得更糟糕。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時,我們就會更好的應對,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就是自控力要達到的效果,后面會分享一下我學習和使用自控力的故事。在單位時將《領域驅動設計》讀了一半,已經在系統代碼重構中收益。
鍛煉:最近2周也開始恢復跑步健身,可以達到每周跑步20公里的目標。由于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導致每天晚上9點的鍛煉并沒有執行,塑身計劃還沒有得到執行,希望能在后面幾周,逐步通過工作計劃的合理安排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來減少晚上的工作時間,增加鍛煉時間。
調整觀念
在觀察時間的使用數據后,就會有意識的去合理的分配時間,將時間更多的分配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現在想想,很多時候我忙這忙那,忙了半天,結果是什么呢?我的思想、情緒、身體都因為忙碌收到損害,還不自覺。我的生活和生命被各樣的事務徹底霸占。忙得都失去了安靜思考和反省的時間,無法思考是否還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柏拉圖曾說過“沒有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什么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我們的生命要專注于什么?
其實我一時也想不明白,為了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認知自我,或者說讓自己知道如何思考,開始關注一些認知方面的知識。關注了“壹心理”公眾號,發現心理學專業人士可以很清晰的把握各種心理上細膩的差別,還能用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能感同身受,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選擇了《自控力》閱讀,通過一些自控策略來識別和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有助于實現自己的目標。
認知自己
在改變觀念后,開始嘗試來認知自己,弄清楚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了解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步驟,才會思考我的人生應該委身于什么事上。
關于我要做什么事,如何去做,做成什么樣,還在不斷的分析總結中,現在能想明白的就是,沒有想明白結果的事情先不做,讓自己有時間去分析什么事情不能做,應該專注于什么事情上。不做事不叫浪費生命,做不對的事才叫浪費生命。
我在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邊學習,邊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也尋求和實踐一些工具和方法,避免被世界忙碌的潮流所吞噬,最終能成為時間的主人,享受優質的生活。
希望這些心態的轉變,讓我能更從容的駕馭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讓我踏在2017年計劃的路上時,不再漫無目的,如此,我想,我會成為我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