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書是非常喜歡的人,閱讀起來如涓涓細流溫暖人心。
最初讀了她的《養出有力量的孩子》,后來讀了《做情緒的小主人》.這次買了她的《媽媽,你媽媽慢慢來》.非常喜歡。三月份先把這本書讀完了。先寫下一些書摘吧。
愛和幸福真的就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保持身心的放松,保留高度的覺察力,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多理論方面育兒知識,就只要問問自己的心:我該怎么做?這樣做合適嗎?
真的驚嘆于理書可以把自己的心路歷程那么清晰的記錄下來,讀書筆記如下:
文“饅頭一樣的害怕”:
我深呼吸一口氣,先放松身體,感受到旦旦更貼近我,我吸入媽媽的焦慮與習慣,接納媽心疼外孫的方式,在心里感謝。我知道,只要旦旦好,媽媽的焦慮會減低,我無須抗拒她的方式。
文“夢想心碎與愛”:
媽媽在還沒生你以前就懂小孩子舍不得分離,舍不得快樂要消失的心情。
‘心是用來碎的……因為碎過,所以更柔軟,更能愛。’我想起教我自我關系療法的老師說過這觸動我的話語。
文“把你的害羞給我”:
原來這么長久以來,我們陪伴他、涵養他的就是擁有一顆,‘能夠與自己對話的心’。
我喜歡他只承受這自我無法突破的壓力,而沒有來自父母期待的壓力。我也喜歡我們沒有太快幫助他,讓他擁有一顆靜默的心獨自面對。
文“權威管教的背后(上)”:
‘管教三分,得陪孩子玩七分。’陪孩子玩是關系里的存款。
人本的兒童中心,并不是以兒童的理念為中心,而是以當下兒童的人與情緒為中心,先聆聽,讓孩子處于一個平穩狀態后,再與之討論溝通,而在與孩子討論溝通時,把大人的理念放出來,并同時聆聽孩子的理念。
我主張,不是以兒童為中心,而是以當下流動的人性與關系為中心。
文“權威管教的背后(上)”:
我們好像,在養孩子的同時,也在滿足自己童年的渴望。
我有時候管教樹,也會有你這樣的生氣。心里一直有個聲音‘這孩子這樣不行。’我覺察,那是我害怕,‘自己教出一個壞小孩’。教小孩,要讓孩子記住我們的話,是在與我們關系好的時候。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愛與良好關系,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是他一生幸福快樂的根本。
每個孩子的成熟有不同的階段,父母也可以用不同的管教階段。
我在跟你學堅持,希望你也跟我一起學放松。
文“難搞與恭敬”:
自從那次以后,我計算一周內,自己在晚上九點左右發脾氣的次數有三次,于是我開始跟自己說:‘以后九點一到,逆行三焦經方向順經絡。’三焦經,是主管過度興奮焦慮或防衛的經絡,每晚九至十一點運行,當三焦經過度活躍時,容易陷入防衛式的焦慮模式。
我覺察,家里的家務或上床進度,在晚上九點左右,最讓我焦慮。
三焦經焦慮紓解,版本一:兩手掌放在太陽穴,順著耳后發際處往下按撫一直到頸肩交界處,三次。然后右手壓住左肩,肩頸交界處(肩膀上),用力往下拉,甩開,三次。接著換手,同樣做三次。
三焦經焦慮紓解,版本二:直接用右手掌,從左太陽穴開始,沿著左耳后方發際處往下順,繞過脖子肩膀走外手臂外側往下,一直順到手臂上的無名指出。三次,換手同樣動作,也是三次。
這個動作,是告訴三焦經,慢慢來,慢一點,不用過于激動,我在心里跟自己說:‘沒關系,現在很好,沒事。’或者,跟自己說:‘我優雅而從容地面對所有的挑戰,再多的困難我也沈定而愛自己。’
我覺察到,當我勸說時,透露著對他現況的不接納。
一家人相恩愛相擠壓,本是日常的自然,但若某些環節卡久過不去,還真讓人氣餒。
恭敬,原來是面對難搞的良方。
文“敬重男性面對痛的模式”:
我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母親能量,想要照顧所有的人,想要事情都在愛的流淌之下被觀照著……這‘所有’與‘都’是我的陰暗面,讓我忘了尊敬丈夫的獨特性,請讓我用管教他內在小孩的方式來與他互動。
文“展爸的反思”:
當我‘迫切想要影響’他,心里其實是想要‘改變他’,我走的是大部分父母習慣‘外控’的老路——用策略、談判、拉扯,來達成‘我所欲’。最后即使傷害他,都‘理直氣壯’。
我回想起Glasser(Wiliam Glasser,心理學現實治療法的創始人)的提醒:你無法永遠控制另一個人的想法與作為,你唯一能影響的,是你與他的關系。當關系越好,對方越有可能愿意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剩下的,你都只能接納。
文“太陽爸爸月亮媽媽”:
即使還沒整合(指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我們依然能自我提醒,給彼此敬重和欣賞,于是孩子就能在不同風格的世界里悠游自在,長大后,也更能在心中在面對沖突或在對立時有更大的和諧。
文“四人動力新平衡”:
最近,他逐漸不掩飾自己的需求,逐漸不用‘文質彬彬’的紳士禮儀規范自己,逐漸允許自己,‘很兇悍地與我爭執’,他夜夢的戰爭與追逐消失了,新的夢境范疇正在打開。
同時發展的我, 也不只是溫柔壓抑,且能敏感于別人需求的女性了,原來直接的我越來越直率,可以兇可以脆弱可以頑皮可以開懷。
當我不再強調表面的兩性平權之后,將能迎接更大的視野,心里有好多釋然與新的力量。
文“女兒生日”:
親愛的女兒:
在你兩歲生日的日子,媽媽真心感謝天父地母,
謝謝你的抉擇,也謝謝宇宙的機緣,讓我們再次相遇。
謝謝你為我們家,帶來的歡樂與存在感,
謝謝你為我們家,帶來了透明坦誠的力量,
謝謝你為我們家,帶來了毫不羞澀的表達愛,與毫不遲疑的自我堅持。
謝謝你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你的美與芬芳。
媽媽真心感謝,有你當我的女兒,
我不去猜測也不會去想象,你的未來,
因為,你當下的每一步,都已經填滿了媽媽的心。
文“惱人的光榮時刻”:
孩子之于我,真是有意思,透過成為母親,透過成家,比一所大學能給的學分,更多彩多姿。
文“從平凡進入神圣”:
樹在一旁勞作繪本上,用彩色筆在書上涂顏色。二十個月的旦說著:‘要。’自行拿了筆與一本繪本,就要畫起來。
我心里驚呼:‘不行!’但我馬上覺知自己的緊張,我覺知地吐氣,吐掉我的緊張。
我的緊張背后有旦的紀錄:當她不小心畫到桌子與地板時,會繼續畫更多。
覺察到自己的緊張,我自問:‘怎么辦?’于是我決定放松,決定不將此刻視為‘危機時刻’,而將之轉念成‘歡樂時刻’。
生活里的困局,能脫困,在于是否能同時打開另一個面向,也就是神話的面向,透過神話面向,打開神圣空間的殿堂。透過陪女兒,我領悟到,當下的專注與感官的創意轉移,也許就是神秘的鑰匙。
我理解,她喜歡也愛阿嬤是真是,但她哭著黏阿嬤,其實是對回家后,我能否專心陪伴失去信心。
每個人的家,都是一部神話,端賴活在其中的人,是否意識到,生活里,處處神圣。
當關注的焦點不將問題看成問題,而將問題視為機會,于是縫隙成為通道,進入另一層心靈的神圣空間。
文“三人生活的平凡安適”:
有時跟樹拗上了,展即將抓狂之際,我介入的咒語就是,‘樹,爸爸現在變小孩了,現在換媽媽陪你,爸爸你當小孩去吧!’于是展可能一下子就好了,可能出去看個漫畫,或喝杯冰塊威士忌就安靜了。
當他能自由地當孩子,也就能自在地扛起成人的責任。
文“抽屜的神圣”:
我不曾阻攔過她,即使她拿出一瓶花精來,噴噴自己。
我總是相信,她的喜歡與純真,她的專注與驚喜,背后有神圣的意味。純然的孩子的喜歡,是多么珍貴啊!
文“生氣與真實”:
我覺察自己有時想要求樹改變,我希望樹對阿祖更積極、親切,而這要求的背后有害怕被阿祖認定為教導不周的母親,或是,背后有心疼阿祖被遺棄的落寞。
我知道,我期許一個內外一致的真實孩兒,不曾教導他太多的禮儀和應該。我就得一次次處理在這種情境下,自己的沖突與尷尬。
文“要怎樣贏爸爸”:
兒子需要贏爸爸,好像是千年來男性的主題。
孩子走到一個權力需求的發展階段,生活里許多事情的溝通協調都牽涉到他的權利意志能否被尊重與彰顯。
文“放縱與忍耐”:
我們家,有比社會寬很多的規范。對孩子的負向情緒,尚未完美的成熟,有很大的包容空間。
我珍惜樹在家里的愛哭,那正是他平衡在學校壓抑,與珍惜被疼愛的展現。
文“哭泣并前進著”:
他學會哭泣時用深呼吸很快緩和情緒,也學會用數顏色的方式,在哭泣內縮時,迅速與外接連結。
傳統男性教育,會要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哭,做事情就是了。我欣賞痛或脆弱時能繼續保持行動的能力,卻也想支持孩子能用哭泣表達脆弱。
文“溫柔鼓舞出勇敢”:
孩子細心呵護自己,也開放承接挑戰,這其實是父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