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
母親買了兒子最愛吃的魚,這魚不是什么金貴的東西,但是不常有,有時轉了幾個菜市場都找不到。母親有點小興奮,也沒多想,拿起手機就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第一個打不通,母親又打了一次,還是沒接。母親才想起也許兒子在做事,不能接電話。
兒子今天有個非常重要的會,看到母親的來電,兒子按斷電話,想會后再打回去。過來一會,母親又來電話,兒子心里咯噔一下“不會出什么事吧,母親一般不會這個點來電話,而且還連打了兩個?!?/p>
兒子匆匆跑出去給母親回電?!皨?,出什么事了。”
“媽沒事,就是想告訴你……”
“沒事?那你連著給我打了兩個電話,我還以為出什么事了。”兒子一聽母親沒事,先是心里一塊石頭落地,但壓抑不住的怒氣還是傳到電話的那頭。
“不,不是,我,我就是想跟你說……”母親感覺到兒子的怒氣,顫顫巍巍的,話都說不好。
“媽,你總是這樣,你要我說你什么好呢,你嚇死我了,你知道嗎。要是沒什么事就這樣吧,我很忙的,回家再說?!?/p>
母親還想再解釋,但兒子已經掛斷了電話。母親很懊悔,不應該給兒子添麻煩的。
情景二
上小學的兒子放學后去同學家,一玩就忘記了時間,著急的父母找到兒子后就是一頓責怪。
“你都這么大了,怎么還這么貪玩,你不知道我們很著急嗎!”
“你這么愛跟他們玩,干脆晚上也住他們家好了!”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就是記不住,以后不許你放學出去玩!”
“樓下小智比你還小,就比你懂事多了,你真是不讓人省心!”
兒子知道自己錯了,想解釋,想道歉,但被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數落,賭氣一句話不說。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稱之為“異化溝通”,或“暴力溝通”。
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他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
異化的溝通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
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異化溝通」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1、觀察,描述而非評價
2、表達感受而非想法
3、表達需要
4、請求而非命令。
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區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評價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沒有表達感受。
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很郁悶/我煩透了。」—— 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我會郁悶/厭煩,這是感受。
體會感受和需要
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感受,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期望他人能夠做出積極的回應。
而不是通過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如此常常遭到他人的申辯和反擊。
提出具體的請求
明確告訴他人,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區分請求和命令,一旦他人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情景一 ? 非暴力溝通方式
1、告訴母親你的感受,“連續接到您打來的電話,我很擔心。”
2、說出你的需要,“我知道您買到魚很開心,想第一時間告訴我,但是我需要專心工作,需要不受外界打擾的工作環境。”
3、說出請求,“所以我希望您沒有特別緊急的事情,工作時間不要給我打電話。
情景二? ?非暴力溝通方式
1、說出你的觀察,“我知道放學跟同學一起玩很開心,讓你回家,你很舍不得?!?/p>
2、說出你的感受,“但是太晚回家我們會很擔心的?!?/p>
3、表達需要,“我知道你很喜歡放學后跟同學一起玩,但我們也需要知道你是平平安安的?!?/p>
4、表達請求,“所以下次去同學家玩,先跟媽媽說一下,讓媽媽知道你去哪里玩了,玩到幾點回家,好嗎。”
嘗試改變日常的溝通習慣去傾聽和表達對方的感受并不容易,對自身的情緒控制確實有所要求,也會耗費心力,但吵架(所謂“暴力溝通”)雙方不愉快也非常耗神,而且問題還得不到解決!
相比之下,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很值得推薦。而且如果逐步形成新的溝通習慣,所耗費的心力也會逐步減少,越來越成為你自然而然的溝通方式,對解決問題也能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