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丨NOTES

本書講了什么

非暴力溝通,是一套思維和溝通工具,它幫助我們關注行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動機,了解到自身和他人的需求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與人增強理解,進而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作者什么來頭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留意發生的事情, 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害怕、開心、氣憤等。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一位母親可能對她的兒子說:“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接著,她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放進洗衣機?”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這樣,這位母親就清楚地說出非暴力溝通的要素。借助這些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非暴力溝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們關切地傾聽。我們首先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系,然后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并幫助他人也這么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愛?

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有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我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例如:“你太自私了。”“這是不恰當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會想別人有什么不對。如果有人開車橫沖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樣的,要是達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會覺得自己有毛病。我們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同事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

諸如此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們出于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或遲或早,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么友好。

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什么是可貴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們也許會欣賞誠實、自由。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滿足。看到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我們可能會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然而,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此時,我們就會說:“對于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沖突。”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異化的溝通方式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種想法通過“應當”這個詞得到了體現,例如“他應當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懲罰”。這種想法認為有些人是“壞人”,應該通過懲罰讓他們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這首歌反映了觀察和評論的區別: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負面標簽的消極影響很明顯——例如用“懶惰”和“愚蠢”這樣的詞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標簽也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例如用“廚師”一詞定義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胡說八道”這個想法在我腦中一閃而過——在不知不覺中,我作出了評論。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在以下的表格中,我舉例說明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如果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別人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應。

“經常”和“很少”這樣的詞語也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第四章 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人們認為感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

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什么感受!”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在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感受: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為吉他手,我很郁悶。

如果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我可能會失落、郁悶或厭煩。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有時我們會說:“我覺得這不公平。”

清楚地表達感受需要豐富的詞匯。“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況。例如,如果我們說“我感覺良好”,“良好”這個詞所表達的感受可能是高興、輕松、欣慰或別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溝通情感,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語言,比如失落、開心。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你真自私!”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這會導致內疚、慚愧。

指責對方。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于自身。

請注意以下例句表達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例1: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例2:甲:他們取消了合同讓我很不高興。乙:他們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興,因為我對自己說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甲認為,他人的行為使她不高興;而乙認識到,她的觀點使她不愉快。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鼓勵乙進一步了解她的愿望:她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乙可以這樣表達她的愿望:“他們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興,因為我想重新聘用我們在去年解聘的員工。”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例如:“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太太說“這個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歡工作,不喜歡我”,那反映了她看重親密關系。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柜里,我們可能就會說他們是懶蟲。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第六章 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一位女士曾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

有時候,我們也許只是說出我們的不快,卻誤以為別人知道我們想要什么。例如,太太和先生說:“叫你帶瓶醬油回來,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出去買醬油。但她先生可能會以為她只是在指責他。如果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么。更為常見的是,我們在說話時,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們是在與人談話,實際上,更像是自說自話。這時,我們的談話對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應。

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我和女兒的一次對話提醒我,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下列行為會妨礙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

建議:“我想你應該……”

比較:“這算不了什么。你聽聽我的經歷……”

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回憶:“這讓我想起……”

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么難過。”

同情:“哦,你這可憐的人……”

詢問:“這種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

糾正:“事情的經過不是那樣的。”

我們常常認為,在親友感到痛苦時,我們應該想辦法使他們好受一點。然而,急于采取行動使我們無法充分體會他們的狀況。我們常會問“這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類的問題。也許,我們是希望通過收集足夠的信息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事實上,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系。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么,并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并沒有傾聽他們。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只聽到他們此時此刻的(a)觀察,(b)感受,(c)需要,和(d)請求。

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已經準確領會了他們的意思,我們的反饋將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反之,如果我們的理解還不到位,他們也就有機會來糾正我們。此外,這樣做還有助于人們體會自己的狀況,從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溝通建議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問題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他人的觀察:上周我有三個晚上不在家,你說的是這回事?

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嗎?

他人的請求:你是不是想請我幫你預訂酒店?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在給他人反饋時,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如果我們的語氣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們的內心世界,通常不會有好的反應。然而,一旦別人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而非下結論,他們一般就不會產生反感。

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在解決問題或詢問他人的請求前,為他人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如果過早地提及他人的請求,我們也許就無法傳達我們的關心;甚至還會被看作是應付。而且,在談話剛開始時,人們所表達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許多相關的感受——通常是更為強烈的情感,并沒有得到表達。傾聽將為他們探究和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創造條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們的請求或表達自己,就會妨礙這個過程。

怎樣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已經充分表達呢?首先,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這時,我們也會感到放松。另一個更為明顯的標志是,他停止了談話。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還有話要說,就不妨問一句:“你還有什么話要告訴我嗎?”

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第八章 傾聽的力量

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還有一次,一位警官在非暴力溝通研討班開始前和我說了以下一番話: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這樣的談話是很累人的。它只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而無法幫助我們與他人加深聯系。這種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說話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建議: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鄰居講到她20年前的經歷—她丈夫拋棄了她,我們也許就可以插話說:“聽起來你還是憤憤不平,需要關心和體貼?”人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理解和接納。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講故事相比,更容易得到他們所期待的聯系。

第九章 愛自己

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可不幸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方式往往導致自我憎恨,而無助于學習。

很多人都會自責,自責意味著: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的或不好的,他們應當為此感到痛苦。可悲的是,許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無法從中獲益——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的成長。

如果自我評價使我們羞愧并改變行為,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的成長和學習。出于羞愧的行為不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即使我們試圖更加友善和體貼,一旦人們意識到我們行為背后的羞愧或內疚,他們對這些行為的欣賞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愛的行為。

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使用它來打擊自己。這個詞就是“應該”,也就是“我應該早點知道”或“我不應該做那件事情”中的“應該”。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怎么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封閉了自我。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這使我們感到無奈和沮喪。除了“應該”這個詞,我們還用“必須”、“不得不”來強迫自己。

非暴力溝通認為,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恰好是我們自己,那意味著:“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如果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就更有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例如,如果發現我們痛罵自己:“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們馬上就可以問:“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一旦意識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我們不再感到羞愧、內疚和沮喪,而開始體會到別的情感。不論它們是憂愁、失望、恐懼、悲傷、挫折感或別的——其目的都是推動我們去滿足需要和追逐夢想。

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懲罰的痛苦中。接著,我們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們問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人的行為總是服務于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它是否能夠實現目的。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只要對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就能建設性地滿足它們。

練習:

第一步。列出你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不得不做的事。

第二步。承認你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你選擇做它們,而不是因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個項目前,加上“我選擇做”。

第三步。一旦承認某一行為是你的選擇,就填寫以下的聲明來了解你為什么要那么做:我選擇做____是因為我想要____。

思考上述問題時,也許會發現自己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一旦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所服務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艱苦、富有挑戰性乃至舉步維艱,我們也會從中得到樂趣。/*錢并不被認為是一種“需要”;它只是被用來滿足某種需要的無數種策略中的一種*/在仔細思考清單上所列的各項事情后,你也許會決定不做某些事情。因為我們越是投入服務生命的樂趣中——服務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們也就越愛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達憤怒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假定我們約了人,時間到了,她卻沒來。如果彼此的關系比較微妙,我們可能會憂心忡忡。如果我們看重的是誠實守信,我們也許會覺得不耐煩。反之,如果我們想休息一會兒,我們可能不會介意她來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不論是友誼、誠信還是休息,我們就可以更加體貼自己。我們可能會有強烈的情緒,但不再生氣。可是,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它來提醒自己——我們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我們的思維方式正使它難以得到滿足,那憤怒就是有價值的。為了充分表達憤怒,我們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動。然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而不是去滿足需要。所以沉浸于“合理的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要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第十一章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于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為。我們不會去指責一個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們只是想保護他。

相反,在使用懲罰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們:(1)意識到自己的過錯;(2)感到懊悔;(3)改變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使雙方的關系更加疏遠。

有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懲罰的局限性。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第二個問題,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借助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懲罰或獎勵很難實現我們的目的。例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出于愛干凈或對父母的關心去打掃房間,指責或威脅顯然不太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常見的情形是,孩子打掃房間是為了服從父母的指示——他們也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所以了解別人基于什么樣的原因來滿足我們的愿望是至關重要的。

在有些情形中,我們沒有機會和他人交流,這時,我們也許需要使用強制力來保護自己和他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如果我們威脅他人或實施懲罰,人們常常會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這樣,彼此的關系將會疏遠。同時,懲罰還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

第十二章 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到沮喪,覺得前途一片黑暗。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之中,沮喪意味著,我們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滿足愿望。

如果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

第十三章 表達感激

贊揚也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聯系。

有的人喜歡用贊揚來施加對別人的影響,但被發現這些贊揚的潛在目的之后,人們對于由衷的感激也會心存疑慮。此外,對方還可能誤解我們的意思。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感激時,我們只是為了慶祝他人的行為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報。

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三個部分:

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在別人表達感激時,人們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我們比別人優越;另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聳聳肩說:“這沒什么。”如果我意識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賦予我的,我就能夠同時避免自我膨脹和假謙虛。

附錄:非暴力溝通模式

觀察。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感受。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需要。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請求。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Sting閱讀 2,240評論 1 10
  • 作者:[美] 馬歇爾 · 盧森堡出版社:華夏出版社ISBN:978–7–5080–5100–0版次:2014年9月...
    學陟zhi閱讀 6,406評論 11 168
  • 薦語: 暴力?我們現在離暴力很遠了吧,暴力是戰爭、打架、破口大罵……那么是不是就這些呢? 如果是,咱們遵紀守法的普...
    阿龍仔閱讀 1,111評論 0 8
  • 引導式搜索(Guided search)是Pinterest去年發布的全新搜索方式,靈感來源于思維導圖,允許用戶通...
    二流閱讀 3,782評論 0 5
  • 他摟著她,她偎在他懷里,低聲地呢喃著,如淙淙流水。 他撫摸著她的頭說:“咱結婚吧,俺等不上了。” “俺爹說今年是黑...
    江上飛鴻閱讀 272評論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