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是一個千古大哉問,古代圣賢哲人都在尋找,都在試著定義,到了步調快速的現代,我們每天形色匆忙在時刻表中奔波,滑著手機,緊盯著各種銀幕的同時,也在默默想著同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就是我的全部嗎?」
如何為我定義 科學哲學神學都在討論
無法為「我」定位與定義,成為現代人很大的焦慮與空洞感來源,當物質生活充裕,一切生活所需便捷時,這個焦慮感更大。我們不再需要為了下一餐打獵耕作,不再需要為了交易物資跋涉千里,疾病上醫院或買成藥就可以輕易解決,生存的壓力減輕時,「我」這個議題的能量開始凝聚,每一個人都對「我」更加重視,尋找自我、如何做自己,成為一個就算沒有迫在眼前,也半浮半沉于意識水面的重要問題,因為,人人都想要成就更好的「我」。
墻上的貓 把人生虛實顛倒活
人若沒有活在一個框架之內就會沒有安全感,沒有符合某一種標準就不安,不知道自我價值在哪里,「我們都像墻上的貓一樣,急著想要抓住墻壁,留下深深長長的爪痕,沒有規畫就好像會從山上被推下去,充滿不確定。到一個年齡就會想要結婚生子,好像一定要有一個規律,要有學術學位,要晉升,我們對人生都有一個規畫?!惯@個比喻很妙,因為有養過貓的人就知道,貓很柔軟,平衡感很好,還會空中轉體,如果任身軀自由掉落,明明可以安穩著地,但貓咪總是很緊張地想抓住墻,原來我們對生命所做的努力,跟貓一樣傻氣。
追求怎么來的,是先從二元對立開始?!缸非?,代表我現在沒有。我必須追求什么,我追求的東西變成一個課題。怎么來的這個念頭,就是因為我把世界跟我隔離。我認為我需要追求什麼,我認為我在這個瞬間不是完整的,所以我要學習,要找個對象要生孩子,要追求這些我才會越來越完整,才可以完整自己,如果跟你說你現在就是完整的,你不可能比現在更完整了,但你不會相信,連修行都是這樣,你怎么去完整修行,你要練習好多東西?!巩斘覀冏非竽骋环N境界時,就離修行越來越遠,因為把「我」先隔離于世界之外了。
一切價值與框架,一切的追求,都是我們用頭腦創造出來的外在世界,卻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也不是真相?!肝覀儼讶松嵉沽?,因為看不到內心,所以把外在當作一切。只有外面,就是你痛苦的來源,因為你從外面不可能完整自己、完成自己。你找對象生子,他壽命有限會離開你,可能不理你不聽你的話順你的意;工作早晚有一天會結束、肉體也會結束。外在一切都有時限,會結束,真正永遠的只有內在,你的內心從來沒有動過,永遠都在等待你,所以先把這個內在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