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傅雷)
學了顧衡老師的《西方美術一百講》后,對西方美術名作和畫家的名字有了一點印象,進而對美術竟慢慢地生出了一些親近,順理成章的,看見這本書就順手拿起來了。
書中介紹的都是西方著名的畫家和其代表作,很容易入門。
傅雷先生對西方美術的了解非常深厚,他的點評和解說更像“古典派”,正統知識分子的教科書式的(話說這好像就是傅先生給學生講課的教案呢)、一板一眼的細細評說,個人喜好當然也沒有那么刻意回避,比如對米開朗基羅的喜愛,三章的篇幅里處處洋溢著崇拜、敬仰和溢美之詞,看得出是真愛。跟顧老師的隨性之美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在批評方面,也反映出傅雷先生那種文化人的寬容、善良,顧老師可就直接多了,哈哈哈。
2、《雙城記》(狄更斯)
小說開頭有點晦澀難讀,典型狄更斯式的結構:開篇就是令人緊張的場景,外加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人物關系,先把人繞暈了。然后小說才用正序、倒序交替的方式一點點給你揭開迷霧。讀狄更期的小說,前兩章堅持住是關鍵。
狄更斯把他小話中的女主角都寫成了一個個瓷娃娃,極度的漂亮、極度的善良、也極度的純真,比白開水還要純的那種,總之看完特別的空洞不真實。相比之下,簡·奧斯汀筆下的女子更是豐滿、可愛,更叫人喜歡。是不是可以這么推斷,那個時代男人心目中的好女人就是小說女主露西那一類的,也希望她們就是那種樣子的存在。
3、《推拿》(畢飛宇)
小說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盲人,再確切一點,是一群從事推拿工作的“自食其力”的盲人。小說每一章以一個主要人物作為中心,一步步推進故事情節,到女孩都紅受傷、出院又悄然離開推拿中心達到高潮,然后在老板沙復明胃病突發被緊急送往急診室手術時戛然而止。
小說節奏非常好,作者的文筆舒緩有致,讀起來很舒服。人物刻畫得也好。王大夫拿錢回家準備給弟弟還賭債的那一段,我以為他真的要作“自我犧牲”了,真的很為他不甘,誰知臨到關頭,王大夫來了一場血淋淋的大翻轉,真喜歡這樣的王大夫啊。
4、《文學中的人生進化課》(史秀雄;杜素娟)
“名著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完成的”,這話不知道是從哪兒看來的了,越來越有感觸。同一部文學作品,不同的人讀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獲,正所謂“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本書是心理咨詢師史秀雄和文學教授杜素娟以對談的方式聊文學名著,包括《奧賽羅》、《約翰·克里斯朵夫》、《雷雨》、《浮士德》、《月亮與六便士》、《沉香屑第一爐香》等等,全是經典作品,兩位老師的解讀常常讓人茅塞頓開,有時甚至是汗毛都豎起來了,會不住地大叫,“哇,我當時讀的時候怎么沒有想到呢?!”,“啊,原來還有這個含義???!”。不一樣的閱讀理解,就收獲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真的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