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東方燦爛的陽光下,我常常問藍天,我從哪里來?走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我常常問大地,我們又從哪里來?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黨的一大到八一槍聲,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九十年波瀾壯闊。從抗日烽煙到建國大業,從改革春風到小康藍圖,九十年壯麗輝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人民群眾的這個聲音曾經響徹云霄,驚天動地。
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黨群關系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干部的樸素形象被鱗次櫛比、氣勢恢宏的樓堂館所取代;黨員的親民、愛民情懷在利益面前土崩瓦解;強拆的鐵錘砸碎的也許不僅僅是房屋的磚瓦,還有老百姓的信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是九十余年奮斗史一脈相承的傳家寶,時代在發展,歲月在更迭,黨的宗旨永遠不能褪色。因此,我們黨必須繼承先輩遺志,貫徹群眾路線。
回首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黨須感恩于人民。翻開歷史的畫卷,如果當年沒有百姓的接納,哪有工農紅軍揮師井岡的道路?如果昔日沒有群眾的擁護,何來革命圣地延安的虎踞龍盤?如果曾經沒有人民的支持,怎談淮海戰役的慷慨豪邁?百萬人民大支前的奇觀壯舉,為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啟迪,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真摯感情。因此,我們的黨必須銘記百姓的恩情,永葆感激之意,把人民群眾永遠放在第一位。
審視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黨須服務于人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可謂江山依舊在,日月換新天。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繼往開來,承前啟后,帶領中華民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巨大成功,共產黨人必須時刻保持本色,為人民服務依然任重而道遠。正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我們的黨要永遠和人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黨員干部應以焦裕祿、楊善洲、沈浩等前輩為奮斗坐標:站起來當傘,替群眾遮風擋雨;俯下身做牛,為人民鞠躬盡瘁。
展望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黨須問計于人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圣賢之人當需虛心向基層群眾請教詢問,更何況普通干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刻的歷史經驗提供現實鏡鑒,這一說法昭示了群眾路線的又一必然走向,那就是發展要依靠人民。黨員干部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因為人民群眾才是黨和國家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通過設立渠道、廣開言路,緊緊依靠人民,與人民團結奮斗,與人民結成牢固的命運共同體。
來自人民,不忘人民,是共產黨人的本分;服務人民,造福人民,是共產黨人的天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億萬人民認識共產黨和它的成員的唯一標志。群眾路線堅持得好不好,事關黨的形象、黨群關系,甚至關系到黨的執政根基。再有不到10年,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將滿一世紀;還有不到40年,新中國將迎來百年誕辰。今天,我們的黨仍須一如既往,始終不渝,視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為人民安危赴湯蹈火,把共產黨人的傳家之寶繼承好、弘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