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肖申克的救贖》,先談談電影本身。電影劇本改編自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說。雖然史蒂芬·金寫的小說并非每篇都是名篇,但不少小說被拿來拍成電影,并且有不俗的口碑,足以證明史蒂芬·金在故事創作上的實力。<br /><br />
也正是這非凡的創造力,為《肖申克救贖》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整個故事講述了安迪被誤判殺人,在肖申克監獄做了 19 年牢的經歷。當時的監獄,囚犯大多是來自美國社會底層的人,一時糊涂,犯了罪。安迪則不同,他有著完全不同的背景。安迪受過高等教育,是銀行家。影片的一開始并沒有完全告訴觀眾,安迪是否真正被冤枉的。關于案發當時的閃回,依據的是地區檢察官的敘述而非安迪的證詞。在電影一開始埋下的伏筆直到影片最后才爆發,而這爆發也引出了電影最核心的主題之一:希望。<br /><br />
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安迪被判入獄一開始,就沒有放棄希望,放棄追求自由的希望。他知道自己是無辜的,而背叛無期徒刑根本不能翻案的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棄希望。19 年,他是直到希望破滅才逃出監獄的。<br /><br />
和安迪不同,本片的視角提供者,安迪在監獄中的好友瑞德,和其他在監獄中的人一樣,放棄了希望。他們的放棄,讓他們漸漸地「體制化」。這個概念,是不少提及這部電影的人會說到的一個概念。一開始,來到監獄的人無法適應沒有自由的生活。但漫長的囚期和有限的自由,讓有極強適應能力的人類適應了在監獄中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與世隔絕的囚犯們,逐漸被監獄這個特殊的體制「體制化」。最為生動的例子,便是片中在肖申克監獄囚禁了將近 50 年的老人布魯克。假釋出獄的布魯克無法適應監獄外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社會,最終無奈的選擇了自殺。在監獄里人形雜貨店瑞德看到布魯克的悲劇,也擔心自己獲得自由后,會不會面臨和布魯克一樣的絕望。<br /><br />
可安迪并沒有絕望。他呵護自己心中的希望。他沒有被監獄中的基佬擊垮,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贏得了在監獄中的有限自由——掛海報、辦圖書館、教授年輕人識字。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放棄希望的安迪,挖了一條逃出監獄的隧道,但他事成之后就離開監獄——面對安迪是早已經挖好了隧道還是湊巧在湯米死后才挖好的,我個人傾向于前者。事實上安迪可能是肖申克監獄中被判長刑期的罪犯中,唯一沒有被體制化的。十幾年來,他不動聲色的挖隧道、撒石子。這不僅僅是找事情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心里的秘密能憋了十多年沒跟別人說,甚至沒跟最好的朋友瑞德說,這心臟也是夠強大的。<br /><br />
也正是這份希望,讓安迪在電影中平靜了將近 2 個小時后,決定逃出監獄并報復典獄長,走向自由。而這,似乎是人們所熟知,卻經常忘記的。<br /><br />
曾經在不少情況下,我是一個悲觀的人。面對難題,我首先想到的是最壞的情況。這種思維定勢也讓我還未嘗試許多事情,就被自己的悲觀嚇壞了。我就像那些在監獄中待久的人,被自己的悲觀情緒體制化了。我不敢擁有希望,覺得擁有希望,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難題是一個十分奢侈的想法。可是,踏出第一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其實要做的很簡單,在悲觀之外看到另一種可能。這個世上有太多的自我設限,這些限制讓我們像小說或者電影里的人物一樣,人生的道路似乎只有少數,或者干脆只有兩種選擇。<br /><br />
但人生并不是選擇題,它更像最后的作文。可能它連作文都不是,因為不會出現一個既定的命題,字數的限制。怎么答題?言之有理即可。<br /><br />
從這條出發,為何要有希望呢?抱著絕望同樣是人生。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用自己的消極和絕望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絕望和希望也并非非此即彼的,它在每個人的人格中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看哪個起了主導的作用。如果說為何要抱有希望,可能是只有還有希望,人類價值中最重要的一條「自由」才不會消失。<br /><br />
絕望就像一所無形的監獄。它屏蔽了其他可能性,用否定搭起不可翻越的高墻和鐵窗。在電影中,新入監獄的胖子就充滿了絕望,因此激怒了獄警頭子,被活活打死。在余華的《活著》中,福貴的希望是,只要活著,日子會越過越好。只要死了,就什么都沒了。<br /><br />
希望是個好東西,不要輕易的把它踩碎了。<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