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基本生活面向(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1.思維模式:看世界的方式;
2.思維轉換:在原則的前提下;
3.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的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第二章 七個習慣概論
1.習慣:知識(做什么,為什么做);意愿(想要做);技巧(如何做);
2.成熟模式圖: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3.效能:產出(金蛋)與產能(下金蛋的鵝)平衡;
4.三類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產,人力資產;
第二部分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1.“自我思維”;
2.社會之鏡: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3.刺激-回應;選擇: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
4.價值觀:經驗價值觀(來自自身經歷),創造價值觀(源于個人獨創),態度價值觀(面臨絕癥等困境時的回應);
5.關注圈-影響圈;
6.面對的問題: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己的行為有關),可間接控制的(問題與他人的行為有關),無法控制的(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
7.掌控人生:做出承諾并信守承諾,確立目標并付諸實踐;
第四章 習慣二:以始為終-自我領導的原則
1.“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智力:自我領導,思想高度,體力:管理,行為層面)而成”
2.個人使命宣言: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3.中心:配偶,家庭,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敵人/朋友,宗教,自我;
4.以原則為中心:對各個方面都有原則;
5.開發右腦:拓寬思路,心靈演練與確認(個人,積極,果斷,可視,情感);
6.角色-目標;
第五章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1.習慣一:基礎是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自我意識;
2.習慣二(智力創造/領導):基礎是想象力,良知;
3.習慣三(體力創造/管理):基礎是獨立意志;
4.時間管理:重要,緊迫;
5.標準:和諧一致,平衡功能,圍繞中心,以人為本,靈活變通,便于攜帶;
6.步驟:確認角色,選擇目標,安排進度,每日調整;
7.授權:指令型,責任型(預期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責任歸屬,明確獎罰);
第三部分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第六章 人際關系的本質
1.情感賬戶: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諾言,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于致歉,無條件的愛;
第七章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1.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利人利己(雙贏),損人利己,舍己為人,兩敗俱傷,獨善其身,好聚好散;
2.雙贏:品德(誠信,成熟,知足),關系,協議(預期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獎懲制度);管理培訓,績效協議,體系,過程;
第八章 習慣五:知己知彼-移情溝通的原則
1.聆聽的層次:充耳不聞,裝模作樣,選擇接收,聚精會神,移情聆聽(把自己當成對方);
2.回應: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3.移情聆聽的階段:復述語句,加入解釋,滲入個人感覺(右腦),加以解釋帶以感情(左右腦);
4.品德-感情-理性;
第九章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1.綜合統效的基本心態: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1.更新四個方面:身體(鍛煉 營養 壓力調節),智力(閱讀 想象 規劃 寫作),精神(確立 堅持 學習 思考價值觀),社會/情感(服務 移情 統合綜效 內在安全感);
2.身體:健康飲食,充足休息,定期鍛煉(耐力,韌性,力量);
3.精神,智力,情感;
第十一章 再論由內而外造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