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歲月荏苒,不知不覺,我們又來到了一年四季中以寒冷著稱的季節(jié)--冬季。為了抵御寒冷,我們祭出了火鍋這個冬日一大抗寒利器--火鍋。火鍋,作為冬日里人氣頗高的美食,你在埋頭大吃的時候,知道這些關于火鍋的冷知識嗎?比方說火鍋器皿的變化。
國人對于火鍋這種美食的鐘愛程度是很深的,而火鍋的存在也讓吃貨們在冬天有了一種更好的御寒利器。其實火鍋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屬美食,相反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而且傳播十分廣泛。
華夏歷史上下5000年,而火鍋出現(xiàn)也有接近5000年。早在5000年前的浙江,便已經(jīng)有了火鍋的初級狀態(tài)。而那原始的火鍋是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見火鍋的歷史悠久。
無獨有偶,在北方也有使用火鍋悠久的歷史痕跡。北京延慶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
從上述兩處發(fā)現(xiàn)的火鍋,我們可以看到火鍋在我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分布的范圍還十分廣闊。而從史前的陶灶類型的火鍋到后期的青銅火鍋,可見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在吃火鍋這件事情上面也表現(xiàn)出了更新?lián)Q代。
而后來隨著技術不斷地進步,火鍋器皿也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到了奴隸社會晚期,出現(xiàn)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的形態(tài)就跟我們今天所用的火鍋有些相似了。
除了溫鼎之外,漢代還出現(xiàn)了一種“染爐”、“染杯”的小銅器。這是一種單人小火鍋,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這與當今很多銅爐火鍋的構造是一樣的,堪稱是這類火鍋的鼻祖。
而單人火鍋的吃法也流傳到了現(xiàn)在。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除了一大群人一口火鍋之外,也有一人一鍋的小火鍋形式,而這種形式也可以讓人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以及食物。而這種形式也多分布在各種火鍋店中。比方說箸一圓鍋。
到了唐代,火鍋逐漸開始盛行起來,不僅能夠做到登堂入室,成為名流追捧的美食之外,也出現(xiàn)了另一種變化就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平民百姓也喜歡吃的美食。
唐以后,就到了五代十國期間,這時候火鍋的器皿形式有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這大概就是先如今重慶九宮格的原型吧。
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火鍋是中國所特有的食用食品的方式,火鍋的圓形設計,使就餐者集成一個圓圈,也在預示著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tǒng)習俗。
火鍋從出現(xiàn)雛形到現(xiàn)在千百種吃法,貫穿著整個華夏文明,今天,你吃火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