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們和大家分享了解讀“慎獨”。“慎獨”是孔子學問的心法,是把【孔子學問】變成【心智功夫】的秘訣。
這一篇原打算繼續與大家分享《在慎獨中,作什么?》。
但是,發現還有兩個基本概念沒有與大家分析透,這會影響到對新文的理解。所以,先寫兩篇小文。一篇是對“格物”的分析,一篇是對“視而不見”句的分析。
這篇分析“格物”。
對于“格物”真正的含義,我們一直是有誤解的,特別是《程朱理學》占據了儒學主流以后,這種誤解就更加深了。
“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們要從源頭上去認識人在“動態入定”中的認知模式是什么樣的。因為《大學》說到根子上是本教人練習“動態入定”的教科書。
我們人平時所使用的認知模式,是種“根據已有經驗進行反應”的結構。在一般狀態下,人會作出什么樣的行為反應,是根據已有的認知經驗作出的,超出已有認知經驗,人會變得無所適從。
所以,在這種認知模式中,人在做事之前,都會先想好“該怎么去做”,然后“按照想好的去做”。在這個過程中,心里會有預期、費心思、有顧慮等心理活動,一直到達成預期結果后,才會放下心來。
而在“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中,人會有另一種認知模式。
一個人要做什么事,不需要事前去費心思、搞腦筋去想這件事該怎么做,想達成什么結果。而是讓身心處在“王陽明說的明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孔子講“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講“此心不動,隨機而動”,講的都是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換成通俗的說法就是,事情沒來時,保持內心的寧靜,啥事不想(此心不動)。等事情來了,心里自然會告訴你“該怎么做”(隨機而動),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去(知行合一)。
也就是說,在這種認識模式中,“該怎么做”并不是來自于我們已有的經驗、知識、預期,而是“從心所欲”的。已經的經驗、知識、預期在這個認知模式中都已經不需要了。
這種認知模式對于已經習慣了做事就要瞻前顧后、權衡利弊、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的我們來說,有點不可思議、無法理解。
但是,王陽明用他的人生實踐給我們證實了這種認知模式的存在。王陽明就是在這種認知模式中成了官場、戰場上的人生大贏家。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種神奇的認知模式以后,我們就可以來認識什么是“格物”了。
“格物”的“物”,并不僅僅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物體、物質的物。而是,在人的意識中,所有的“已知”都屬于“物”。
古今中外,對于普通人的認識來說,所謂的“物”,其實都是“已知”的。未知的、不可知的,就不能算是“物”。能把“未知”之物、“不可知”之物,也理解為“物”,那都是人類中了不起的哲學家、修行家。
所以,對于普通人來說,物既是知,所知既為物。
而在“動態入定”中,需要拋棄意識中所有的“已知”,也就是要拋棄“物”。沒有經過“正心誠意”的訓練,普通人是作不到這點的。
但是,沒有經過前期的訓練,人也不可能直接訓練“正心、誠意”,"正心、誠意"是更高一層的訓練。
那怎么辦呢?
這就是“格物”的作用。
“格”從造字的原理上來看,是“斷木”的象形,有“破”的意思。
“格物”就是“破除所有一切已知”的意思,是“拋棄所有一切已知”的前奏與起步。
普通人不可能一開始就拋棄所有的“已知”去做事,“已知”對于普通人來說,就好比盲人手中的手杖,盲人沒有了手杖,就無法走路了。普通人沒有了”已知“就不會做事了。
所以,“格物”是為“拋棄所有一切已知”所作的前期練習,讓人能夠破除已知,用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事物。
從“格物”開始,有了“格物”的基礎,之后就可以作“誠意、正心”的練習。“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是一種循環的練習,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逐步從“格物”的層次進入到“無物”的層次。
“無物”就是王陽明說的”明鏡“的狀態:“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這樣就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要認識“格物”的真正含義,“格物”是“慎獨”中很重要的一項基本練習,特別是在學習“動態入定”的初期。
“動態入定”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練的。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已經習慣于用“已知”去看待事物、去做事,而且形成了很強的的慣性。
這時的“慎獨”功夫就是“格物”,時刻提醒自己:破除意識中的“已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嬰兒般的眼光重新看待事物……
我們在以前的長文中給大家介紹過,每個人都有個高質量思考者,這個高質量思考者,不是意識,也不是前意識,而是潛意識。
意識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只是個提問者,不是思考者。而前意識是個常規反應的思考者,潛意識才是高質量的思考者。
“格物”的心理機制是,當意識提出問題以后,有意識地壓制前意識的反饋(已知)。一旦前意識受到壓制,潛意識就開始工作了。潛意識一旦開始工作,意識就能從潛意識那里得到突破已知的高質量的答案。
對于“動態入定”的初學者來說,“格物”是一種很令人振奮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人會變得很有洞察力。
有了這樣的洞察力體驗,自然會引導你去作后面的“誠意、正心”的練習。作了“誠意、正心”的練習,洞察力體驗會變得更好、更強,如此,形成良性的循環……
所以,慎獨并不是很枯燥、無趣的練習,而是會給練習者帶來良好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你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在工作中腦洞大開,發現樂趣、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