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
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是年,武侯浮龍門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
“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對曰:
“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blockquote>武侯曰:
“善。”
五十一年后
周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前三三六。
鄒人孟軻見梁惠王。
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
子思曰:“先利之?!?/p>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曰:
“仁義固所以利之也。
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
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
此為不利大矣。
故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br>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此皆利之大者也?!?/blockquote>司馬光曰:
子思、孟子之言,一也。
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以上材料,綜合《資治通鑒》,《孟子》。
另,參考閱讀《禮記》“大學”篇:
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