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里都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只屬于自己的小癖好。
艾米麗的爸爸討厭濕噠噠的貼身泳褲,他喜歡把工具從箱子里倒出來,清理好箱子之后,再一件一件地放回去。
艾米麗的媽媽討厭泡澡時起皺發(fā)白的手指,她喜歡把東西從包包里拿出來,清理干凈包包以后,再把東西一件一件地放回去。
艾米麗討厭舊電影上不望路的司機,她喜歡在黑暗中看人,喜歡觀察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jié),喜歡把手插進一袋豆里,還喜歡在河流上飛擲石塊。
艾米麗工作的餐廳里有各色各樣的客人,他們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小癖好。
懷才不遇的作家喜歡看斗牛士受傷,失意的男人喜歡捏破膠紙上的小泡泡,空姐喜歡聽貓缽碰到磚頭的聲音,貓喜歡偷聽小孩子的故事。
這些小癖好也許奇怪,也許莫名其妙,毫無緣由。也許,這些小癖好正是我們心里住著的那個小孩在作祟。那個小孩賴在我們心里,死活不肯走,時刻提醒著我們:人間尚有真情在。
艾米麗的童年并不溫暖,被誤診為心臟病的她不能去學校上學,朋友很少,形單影只。艾米麗的媽媽遭遇意外,英年早逝,爸爸也因此自閉在家。
但這些遭遇并沒有影響艾米麗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她的天真與善良幫助了身邊一個個渴望溫暖的人。丟失童年記憶的男子、遭遇背叛的寡婦、足不出戶熱愛繪畫的“玻璃人”、自閉的父親……都被她的善舉所溫暖。她成為了溫暖人間的天使。
艾米麗在行善的同時還幻想自己是“佐羅”,為遭受老板奚落的店小二打抱不平。而她的那些小懲罰也讓人會心一笑。
奇怪的天使艾米麗遇到了同樣擁有奇怪小癖好的連諾。連諾喜歡收集投幣照相機底架下廢棄的,被人撕碎的照片,然后把這些碎片拼湊起來,組成一本奇怪的相冊。他還曾喜歡為各種腳印拍照,組成一本屬于腳印的相冊。
艾米麗就是被這樣,同樣擁有小癖好的他深深吸引。
電影《天使艾米麗》的畫面明亮飽滿,以綠、藍、紅為主色調,同時又帶有復古膠片的質感,如同被茶水浸泡過的書信,悠長,淡雅,讓人期待著下一個情節(jié)的出現。
觀賞這部電影就像品嘗冬日里的熱紅酒,甜蜜,溫暖,每個細節(jié)都不忍錯過。深深地嗅一下,你能聞到肉桂的濃郁,丁香的熱烈。吮一小口,慢慢回味,味蕾上跳躍著紅酒里丹寧的澀,橙子的清新,蘋果的酸甜。
雖然艾米麗是主角,但電影中的任何一個小角色都有著獨特的閃光點,其耀眼程度毫不亞于主角艾米麗。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角色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這就像是現實的人生,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陌生人,而這些陌生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那個地鐵里的售票員也會在深夜到家時打開音樂,圓一個歌手的夢想。這些閃光點正是我們心里住著的那個小孩在默默支撐。
令人難忘的電影有兩種,一種是見大,一種是見小。見大的電影往往涉及歷史、人性,以其宏大的理想喚醒我們。而見小的電影則往往關注于生命中那些細微的閃光點,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閃光點拼湊起來,也足夠動人,引發(fā)共鳴。《天使艾米麗》就屬于第二種,平常,瑣碎,卻動人。而這些閃爍著的小碎片往往需要住在心里的那個小孩幫我們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
最后,以電影中的一句話作結尾:
Sans toi,les émotions d’aujourd’hui me seraint que la peau morte des émotions d’autrefois
沒有你,良辰美景更與何人說?
愿你我都能保護好住在心里的那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