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茶道歷史的時候,不覺驚出了一身汗來。
茶道的巔峰,竟是中國王朝衰落的大懸崖。
唐朝,陸羽著《茶經》,造就了茶道的第一個頂峰。
22歲,對于我們來說還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對陸羽來說,卻非常坎坷。
時間之船靠岸于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幾百斤重的大胡子安祿山起兵南下,向著李家王朝發動必殺技,爆發了改變歷史的“安史之亂”,大唐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候,大詩人杜甫在戰爭的前線被俘,逃脫后,寫下了無數戰爭題材的作品。
比如《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光看名字就知道當時的社會怎一個亂字了得。
這些詩句中最有名的莫過于“三吏”、“三別”等,還有我們熟知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很忙的杜甫悲天憫人,動蕩的王朝朝不保夕,可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竟在這時開始寫《茶經》。
他是陸羽,一個當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陸人甲”,一個在歷史洪流中的浪花,卻流芳百世,成為茶之大家。
《茶經》誕生,而大唐,卻跌入了萬丈深淵。
如果宋朝有奧斯卡,獲獎最多的一定是趙佶,他不僅瘦金體、繪畫非常了得,真跡隨便一拍賣就是幾個億,還酷愛飲茶,精通茶道。
他于大觀元年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全書二十篇,有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從茶葉的栽培、采制到烹點、鑒品,從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點茶之法,藏焙之要,無所不及。
有意思的是,這一年出生了一個不起眼的皇子,叫趙構。
這時的東北,完顏阿骨打正崛起,人如龍、馬入虎、中國如累卵,一波團滅大遼,一波直推東京汴梁,宋朝被打成了殘血,康王泥馬渡江,成立南宋。
北宋就這么走了啊,瘦金體永遠消失在了茫茫雪國中,而徽宗的茶論卻留了下來。
茶道又一次達到了頂峰,而極盛的中國就此按下暫停鍵,這TM就很尷尬了。
夜,一盞臺燈,容不下太多的光芒,卻也顯得更加明亮。
不禁聯想,茶道之巔,竟是中國歷史之衰,這其中有邏輯關系嗎?
有人說是過度藝術會誤國,有人說是貪圖享樂的不長久,仔細想來也是扯淡,拉斯維加斯的娛樂,各種光怪陸離似乎想要滿足人類一切欲望,不也活的很嗨嗎?
原因并不是茶道的興盛,相反,是茶道的落寞。中國在宋以后,一直都在不斷衰落。
曾經的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晚晴時候落后挨打,殊不知在明朝,我們已經落后人家一大截了。西班牙帝國開辟新世界,大英帝國成為日不落,我們還在背著四書五經,在模糊不清的道德面前原地徘徊,黃仁宇先生感嘆著,著書《萬歷十五年》。
而茶道,正是集各種藝術于一身,是一個王朝興盛發達的標志。宋朝之后,海運斷絕,中國再無當年的璀璨,茶道也就衰落下去。
而日本,接收了唐、宋茶道的一部分,茁壯成長,成為了日本文化的標志與載體。
想知道她的真面目嗎?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