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經常簡單地將外在文明看成是文明的全部,而非一個部分。內在文明則長期被忽略。不信可以想想看,當互聯網、機器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外在文明突飛猛進之時,我們的心靈除了依靠三大宗教,和像儒家這樣發端于上古思想的殘余養分之外,還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呢?《黑麋鹿如是說》寫于上個世紀,是由土著精神領袖“黑麋鹿”口述的親身經歷和心路歷程,也曾深受心理學家榮格的賞識。受邀為本書的再版寫書評著實讓我誠惶誠恐。但作為對我個人具有心靈洗滌作用的一本書,我真心希望,它能夠幫助更多的讀者開啟心靈之眼、理解虔誠和敬畏的真正意義。
原文解讀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科技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從計算機的普及到互聯網的興起,從電子商務的突圍到全球眾包的流行,從機器人的迭代升級到虛擬現實的炙手可熱,再到如今最為前沿的人工智能,全人類都為此感到歡欣鼓舞。與此同時,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在其他領域產生了連帶效應,各國交流日趨頻繁、經濟記錄不斷刷新、社會福利愈加人性、教育水平突飛猛進。在這樣的時刻,很少有人再去關注文明問題,因為我們不就處在文明的巔峰嗎?
然而最近,當作為科技文明最先進成果之一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超越人類期待時,一些社會精英卻對此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霍金說:人工智能會導致人類滅亡
比爾?蓋茨說:人類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埃隆?馬斯克說:人工智能是人類生存最大威脅
面對質疑,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曾經或者正在對科技文明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人,反倒擔心起科技本身了呢?相信讀過《黑麋鹿如是說》,這本寫于上個世紀的美國土著首領的口述經典,你會有所感悟:那就是我們的文明出問題了。
出了什么問題?讓我們先看看摘錄于《黑麋鹿如是說》的幾段情節:
“瓦西楚(指代白人)們在麥迪遜河灣發現了許多黃色金屬,是他們所崇拜和為之瘋狂的東西,他們希望能修一條公路...但我們的族人不想要什么公路。公路會嚇跑野牛。”
“我們的族人之間相親相愛,但我看那些瓦西楚卻并不關心彼此。他們可以為一己私欲就從別人那里將所有一切都拿走。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東西多得用不完,而另外許多人則一無所有,饑腸轆轆。他們忘記了大地是他們的母親。”
“那些士兵就是從那邊過來的,他們把那個神圣之地糟蹋得一塌糊涂,還留下了許多馬糞。之后,我們沿著河流往下繼續行進,到了另一個神圣之地...力量從理解中來,理解了儀式的意義,就能從中獲得力量,因為萬物只有遵照世界之神力的方式去生活和運動,才能生活得美好。”
“瓦西楚屠殺野牛并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那些令他們瘋狂的黃鐵...純粹為了找樂子而不停地屠殺野牛...突然我為我們屠殺這些動物而深感歉意,我覺得我們應該做點什么事情,當做回報...”
讀完之后,有何感想?究竟誰更文明,是我們這些西裝革履的“文明人”,還是那些衣衫襤褸的“野蠻人”?毫無疑問,“野蠻人”的外在文明太落后了,不然又怎么會被“文明人”所征服?!但未來,我們會不會用更為先進的外在文明毀滅我們自己呢?你說我們的內在文明現在也已經進步了,知道了環保、生態平衡等概念?但實質性進步又在哪里?至今,我們的心靈還在依靠三大宗教,和像儒家這樣發端于上古思想的殘余養分過活,不斷增加的僅僅是高傲和貪婪,而毫無虔誠和敬畏。你說教育水平的提高就等同于內在文明發展了?那就讓我們看看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究竟教出了怎樣的“文明”人類:
二戰以前,德國是歐洲這個“文明”大陸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但卻在遍布歐洲的反猶和排猶運動中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日本則是當時亞洲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但其殘忍程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而且至今還在遮遮掩掩;二戰之后,教育大國美國和蘇聯打起了冷戰并且差點爆發了核戰爭。今天,在全球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大家還在貪婪地爭奪著各種資源、處處損人利己...
當面對這樣一個內在文明如此匱乏的世界時,我們還能放心大膽地開發各種尖端技術嗎?要知道,這些技術很可能通過互聯網在分分鐘內毀滅人類,而其背后只要有一個“文明”的極端分子即可,這其實就是社會精英們忌憚于人工智能發展過快的底層原因。事實上,何止是科技精英,很多人都在逐漸意識到人類心靈空虛的嚴重后果,《極盜者》、《阿凡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影視作品無不在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大家對這方面的注意。可問題在于,無論是培養還是轉變,內在文明都要比外在文明困難和緩慢得多;但是,外在文明去自我毀滅卻變得越來越容易,甚至比當年瓦西楚驅逐和殺戮土著居民還要輕而易舉。要知道,在真實的世界里,《阿凡達》的結局將永遠只是個浪漫的幻想,而無法成為現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這樣一幕:一家人圍坐在餐桌邊吃飯,父親在嚴肅地給兒子們講述自己當年如何依靠西方醫學而不是祈禱死里逃生。這時候,母親雖未明確反駁,但旁敲側擊地提醒大家心靈修煉的重要性。而后來,當少年派最終通過無數從未經歷過的考驗,九死一生地成功到達彼岸時,他最應該感謝的恰恰是信仰所帶來的心靈修煉。這部影片想要傳達的精神與土著領袖“黑麋鹿”想在書中表達的不謀而合:未來,能夠在關鍵時刻引導人類走出困境、迎來光明的仍將是博愛、虔誠和敬畏等內在文明,而非我們引以為傲的科技、醫學、福利等外在文明。
受邀為《黑麋鹿如是說》這樣一本完成于上世紀的經典寫書評著實讓我誠惶誠恐。尤其是,我并不確定是否能夠準確地理解書中一些充滿神秘主義的章節,比如“偉大幻象”,因為它在當今的“文明”社會的確更容易被解讀為一種“迷信”、“精神問題”,甚至“疾病”。但至少,這本書對于我個人來講的確具有某種心靈洗滌的作用。我也真心希望,在心靈可能陷入困境的時刻,《黑麋鹿如是說》的再版能夠幫助更多的讀者,開啟心靈之眼、理解虔誠和敬畏的真正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