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中狐貍和小王子曾有過這么一段對話:
“你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間不同。”
狐貍所謂的儀式,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倡的儀式感,正是它才使我們的生活與生存區別開來。
當時讀來不覺得什么,直到我昨天上午參加了一場婚禮,才驚覺生活中儀式感的重要性。
1
婚禮在縣城有名的酒店里舉行,從宴會廳入口處布置得疏落有致又獨具格調的玫瑰花墻,到禮盒上特地印制的新人喜像,以及禮品里少見的精致水杯,再到走廊上空滿布的用粉色氫氣球系掛的照片,還有椅背上的紅色同心結……無一處不用心。
宴會廳里又是一番新景象,大廳中部到舞臺中央搭起了長達20米的水晶高臺,四周以鮮花、藤蔓和仿真動物為飾,布置得宛如叢林仙境一般。
當司儀宣布吉時已到,新娘挽著父親的手臂從紅毯上款款而來,前面是兩個懵懂可愛的花童開路,后面則是新娘的閨蜜兼伴娘護著裙擺。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氣洋洋與有榮焉的笑容。
當跨上高臺時,新娘放開挽著父親的手臂,與父親緊緊相擁,涕而泣聲,感謝父母多年來的教養之恩。而后在父親的陪伴下,緩緩向著舞臺上的新郎前進。
當新郎終于迎來自己期盼已久的新娘,他當即單膝下跪,手拿戒指,深情款款地親吻新娘的手背。而當新娘含羞帶怯地也為對方帶上婚戒時,全場賓客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見證這對戀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
之后則是雙方的父母一同上臺,新人為父母敬茶,接受父母的教誨。兩位父親更是面對賓客,分別表達了嫁女的傷感和娶媳的欣慰,給予他們最誠心的祝福。新娘父親更是在發言中幾度哽咽,拉著女兒的手囁嚅半晌說不出話。這傷感的氣氛也令現場不少賓客像新娘一樣,悄悄地落了淚。
直到接下來新娘的閨蜜出場,先后唱了兩首歌,一高亢一甜美,再度令現場氣氛歸于喜慶。第三位閨蜜則作為見證者講述了新郎新娘八年的愛情長跑,聽著他們的曲折又甜蜜的故事,所有人都由衷地祝賀他們修成正果。
最后,在司儀的提倡下,現場所有賓客齊齊起身,共同舉杯祝賀新人新婚快樂!將近千人的聲音久久回蕩在大廳,直叫人心情激蕩。
對比這些年來參加的大大小小數十場的婚禮,它不是最奢侈的,也不是最氣派的,但偏偏帶出了一種它們都沒有的大氣隆重。歸根結底,應該還是這場婚禮中對儀式感的重視。
每一個細節,都用心設計,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喜氣和獨具的特色,想來他們在設計這些的時候也是帶著喜悅和紀念的心情來的吧。每一個環節都仔細推敲,盛重而不繁瑣,力求獲得所有人的祝福,顯示出了他們對這場婚禮的重視和期待。
這就是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它讓我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每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認真地告別,認真地開始,生活因此變得有趣而有意義。
2
看到這場婚禮,也讓我想起了去年十一參加的堂姐的婚禮。
堂姐嫁去了鎮上,遵循的是當地的風俗,有一些諸如挑醋和醬油瓶、公公畫花臉、捉弄新郎等的禮儀,我雖覺得不喜,也還是選擇尊重。但婚禮當天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至今想起來仍是耿耿于懷。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按禮儀在離家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需由新郎背回家,在此期間新娘腳不能落地,否則視為不吉。快要到家的時候,新郎已微微力竭,而此時圍觀群眾鬧得愈發歡騰起來。不知道誰一伸手用力過猛,新郎身子一歪一個趔趄,背上的新娘唰地一下墜了下來,險些落地。新郎趕緊穩住身子,但此時一只腳已滑向路邊一人多高的田埂,幸虧旁邊的人眼疾手快扯了回來,避免了兩人滑下去。
那一瞬間我呼吸都滯了一下,圍在新娘身邊的幾個姑娘也忍不住尖叫了起來,堂姐甚至嚇得臉都白了。鬧騰的那些人都有些訕訕,但不過半天又開始固態萌發。
好不容易安生地到達婚房,接下來是司儀主持婚禮的環節。也許是經過了剛才的事情,聽到司儀一會兒家鄉話一會兒普通話地插科打諢,我感覺格外地刺耳。尤其是在新娘給公公敬茶的環節,司儀自作主張地非要堂姐和公公進行一些令人尷尬的互動,堂姐明顯地不愿,但司儀執意堅持,圍觀的群眾不時發出意味不明的竊笑,仿佛在欣賞一出鬧劇。最終在新郎的勉強維持下,這場婚禮算是完成了。
圍觀了整場婚禮過程的我,就算不看堂姐臉上那略帶勉強的笑容,以及新郎那嚴肅近乎于不茍言笑的表情,都感覺得出這場婚禮并沒有什么濃厚的喜慶、甜蜜的氣息,反而只是像兩個成熟的年輕人遵循著社會規則完成一項任務一般。
這可以說是我參加過的最感尷尬的婚禮了。
與上面的這場婚禮相比,堂姐的婚禮就失敗在被過多的外部風俗所控制,無法選擇、決定自己所喜歡的婚禮模式。當自己無法擁有儀式感時,顯然人是不會對事情本身產生過多的興趣和期待的,這場婚禮應有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就像文章開頭狐貍所說,如果堂姐無法給這場婚禮賦予特殊的儀式感的話,那么這一天對她來說與某一天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這一刻對她來說與其他時刻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3
相傳蘇東坡在宜興蜀山居住時,最喜用畫溪中段的水烹茶,經常派書童去溪中段擔水。有一次書童在擔水時,因在路上玩耍,天色已晚,來不及去畫溪中段取水,就從附近的下游擔了兩桶回來,東坡喝后感到味道不對,就追問書童,書童只好招認。后來,蘇東坡為了監督書童擔水,就按古代調兵虎符的辦法,用竹片做了一對調水符,一半給書童,另一半交畫溪中段渡口的船家,每次擔水,書童必須換回另一半調水符,才能算完成任務。
古人飲茶向來講究,取什么水,用什么杯,什么火候,什么茶葉,都有規矩。這種規矩,正是一種生活儀式感的典型寫照。所謂“沐浴焚香,撫琴賞菊”,正是如此。
今人對于喝茶的講究也不在少數。
《小時代》中,對宮洺曾有過這么一段描述: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整套用來喝各種東西的杯子。喝咖啡的、喝水果茶的、喝中國茶的、喝純凈水的、喝可樂的、喝果汁的、喝蛋白粉的……我本來以為他已經幾乎把家里的杯子都帶來了公司,但是我錯了。在一次需要送緊急文件去他公寓的時候,我發現他家里有另外一整套一模一樣的杯子。
我們無法做到像古人那樣苛求一段水,也很難像書中那樣備齊一套杯。但想必我們都能在某個時刻為自己的生活賦予儀式感,讓自己這杯茶更加香醇濃厚,妙趣橫生。
正如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