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國畫

中國畫壇把以道教題材和以佛教題材為內容的繪畫合稱為“道釋畫”。有人認為中國畫始于“道釋畫”,這種說法是否符合中國美術史,暫且不論,但“道釋畫”對中國畫的影響應該是勿庸置疑的。 首先從人物畫方面看,歷代都有人在繪畫理論上探討道、釋人物畫的特點。東晉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是現存最早探討神仙人物畫像的理論著作,對中國人物畫的影響相當大。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在繪畫技法上探討了仙女畫與一般仕女畫的不同。明代周履靖《天形道貌畫人物論》,還特別區分了道畫和釋畫的不同。清代蔣驥的《讀畫紀聞》、《神女論》,則對歷代道教人物畫理論作了總結性的敘述。這一切,不僅促進了道教人物畫的成熟和發展,而且也對中國人物畫的成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再就于中國畫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山水畫來看,山水畫受道教繪畫的影響就更大了。這種影響不只在技法上,更重要的是對畫家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道教的信仰和理論對畫家的影響。道教追求的“恬淡”、“靜泊”對不少山水畫家影響較大,五代末宋代初以山水寒村畫聞名于世的郭忠恕就是一位學道之人。 元代是山水畫的頂峰期。“元四家”是當時最有聲譽的四位山水畫家,其中以道教徒黃公望為魁首,“四家”中的倪瓚也是一位道教徒。美術史家俞劍華先生評論“元四家”說:“不離古代法度,然能自具面貌,取古人之神,而不泥古人之形,又能飽遨觀飫,日徜徉于名山之間,而文章道德,又皆加人一等,故其所作,自異凡響。水黑渲淡與淺絳著色一派底于大成,為明清數百年之宗主。蓋山水畫至元四家已至爐火純青時代,其醇原之趣味不在表面,而在內容,令人百讀不厭,真絕詣也。”他們的作品“簡遠高古”、飄逸、寧靜、清淡、高雅,這種風格特點的形成,當然是與他們的精神修養和審美情趣相關聯的。美術評論家們亦認為,“元四家”的成就,根本的不是他們繪畫技藝的高超,而是他們能深諳繪畫“逸格”。所謂“逸格”,就是“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可見,“逸格”之精神乃是指畫家的內在修養、審美情趣與繪畫對象的融合,而“逸格”恰恰是由黃公望等人的推動而得以完成的。由此可見,“逸格”也確實體現了道教主旨,浸透著道教精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畫藝術是東方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往今來,它一直在向前發展,猶如一條長河,雖有時狂暴湍急,有時滯流平緩,...
    丹雅書院閱讀 906評論 0 2
  • 1.gitignore 在使用git與github交互的時候,經常需要將本地git倉庫中的文件有選擇的上傳至git...
    盜花閱讀 319評論 0 0
  • 九點四十電影散場,是近日熱映的《敦刻爾克》,他發來消息:我看完了 我在中關村 你在哪。 我整理了下會議室桌上的物什...
    青木千夏閱讀 216評論 2 1
  • 白百合出軌了,身為AR從業者,你的想法是?(單選) A,關我毛事。。。 B,難受香菇。。一百年不許變。。 C,我們...
    王大錘_4ef3閱讀 175評論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