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親測有效
昨天,在朋友圈里炫耀,說自己半天看完《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這本書。婷媽在底下留言,說最近也在看這本書,實踐后,親子關系得到極大改善,親測有效。
親子關系良好,每個爹媽都想啊,可是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
一年級的寶媽說,上了小學后,因為娃寫作業的問題,親子關系每天處于破裂的邊緣;
三年級的媽媽說,娃每天回家什么都不說,直接關了房門,門上直接貼了“請勿打擾”;
隔壁家上高中的小哥哥,經常和她親爹在家上演獅子吼大功,雙方對陣幾輪咆嘯后,“砰”的一聲,小哥哥摔門而出,留下滿地雞毛的爹媽不知怎么想。
說真的,現在的孩子再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孩子了。家長們在感嘆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學習的同時 ,甚至淪落到不知道應該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了。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每當熊孩子在學校、公眾場合犯錯誤時,或是成績不好被勸退、勸轉學時,人們都會說是父母的管教不好。卻很少有人能夠幫助這些父母,讓他們成為高效能的養育者。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專門為解決親子沖突而生的。
它向父母傳授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書中不僅具有理論指導,還有具體場景下的親子溝通話術,完美地解決了親子沖突,并化之于無形,大大改善了親子關系。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的作者,是托馬斯·戈登博士,美國執業心理學家。戈登博士花費了近50年時間,為父母、老師和領導者傳授如何建立有效關系。這種溝通模式稱之為“戈登”模式。
它可以適用在一切人際關系的沖突中,變成了包括在家庭中、工作中,學校里面等通用模式。
由于戈登為改變人際關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分別在1997、1998、1999年期間,共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種溝通模式,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模式,并有取得了哪些神奇的效果。
02? 高效的親子溝通模式
戈登博士說,高效的親子溝通并不難,關鍵是要做到這三點就可以了。
第一,積極的傾聽
第二、我-信息的應用
第三、沒有輸家、取得共贏。
這該怎么理解和解讀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么叫做“積極傾聽”。
調查表明,大多數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在使用不接受孩子的語言,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充滿著“評價,判斷,批評,說教、笑話,警告和命令”等等方式,這些信息都傳達了對孩子的不接受。
我們來看當”小男孩安東尼放學回家后,跟媽媽說,小朋友不和他玩的事情時”,同一個場景下,兩種不同方式的親子對話:
媽媽不接受孩子時:
安東尼:媽媽 ,馬蒂爾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管我說做什么,他都說不想玩。
媽媽:你什么不提議玩他想玩的事,你必須學會跟朋友相處(建議、說教)。
安東尼:我不想做他建議的那些事情,而且我也不想和他玩。
媽媽:那你去找別人玩吧,如果你想做一個被人寵壞的小孩。(提供解決方法、歸類)
安東尼:他才是被寵壞的小孩呢,我不是,而且沒有其他人跟我玩。
媽媽:你感到心煩,只是因為你累了,如果明天你就會好一點了(安慰解釋)
安東尼:我今天不累,明天我也不會感覺有多好,你不明白我有多么討厭他。
媽媽:不許說這樣的話,如果我在聽到你這樣說你的朋友,你就會后悔的。(威脅)
安東尼(生氣的走開了,我恨這里),我真希望我們能搬走!
當媽媽積極傾聽孩子時:
安東尼:媽媽 ,馬蒂爾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管我說做什么,他都說不想做。
媽媽:哦,你對馬蒂爾有點生氣了。(積極傾聽)
安東尼:是的,我再也不想跟他玩了,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媽媽:你非常的生氣,你覺得再也不想看到他了(積極的傾聽)
安東尼:是的,但是如果他不和我做朋友了,我就沒有人和我玩了。
媽媽:你討厭自己一個人玩(積極傾聽)
安東尼:是的,我想和他玩,但他又讓我很生氣。
媽媽:你想跟他玩,但是又很生氣?(積極傾聽)
安東尼:以前他總是聽我的話,現在他不聽我的指揮了。
媽媽:馬蒂爾現在不贊同你的話了,對嗎(積極傾聽)
安東尼:是的,現在他不再是個聽話的小孩了,但他現在變得更有趣了。
媽媽:你更喜歡他現在的樣子。(積極傾聽)
安東尼:是的,我想不指揮他有點很難改變的,但是偶爾讓他按自己的想法做,我們就不會總是吵架了。
媽媽:你在想,如果你偶爾讓步,就會有所幫助。(積極傾聽)
安東尼:是的,可能吧,我會試試。
你看,只要媽媽把說教、建議,提供方法給孩子,孩子反而一下子不能夠接受。
但是,如果媽媽采用積極傾聽(實際上就是附和孩子或重復孩子的話),引導孩子把問題的原因慢慢說出來,孩子就會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積極傾聽,是開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03? 把“你”變成“我”
第二個和孩子高效溝通的步驟:就是把你的信息,變成我的信息。
這個又怎么理解呢。
就是在孩子打擾父母或是做了不恰當的事情之后,停止對孩子的批評和指責,變成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們常對孩子說的一些話里,就包含著“你信息”:
你必須停止這樣做;
你不應該這樣做;
你如果再這樣。。。
你為什么不聽話
你應該懂事一點啊。
(這完全就是指責、命令、批判、評價)
那么,什么是“我信息”呢?
當你剛下班回家,孩子興沖沖找你玩,你說,
我累了,這個時候不想玩;(表達你的感受)
你去學校接孩子,孩子不在教室跑到操場去了,你可以這么表達:
我去接你,你不在那兒,我覺得很緊張;(表達你的感受)
孩子在廚房搞得亂七八糟,你對孩子說:
我剛收拾完廚房,被就你弄亂了,我覺得很沮喪。(表達你的感受)
當父母把命令、指責、批判孩子的不當行為,變成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孩子的反應會出乎你的意料。
請相信你的孩子,他們也會共情并具有同理心,他們能夠感受你的感受,并為此做出改變。
上個周四晚上,我和源在書房,他寫作業,我更文。
他寫作業快,我更文慢。
于是,他寫完作業后跟我說,媽媽,我做完作業了,去客廳和我一起下跳棋吧。
我:媽媽沒有空,媽媽的工作還沒有完成呢。
源:可是我很無聊(并扯我的衣服),媽媽快去客廳陪我玩吧(一付你必須陪我玩的樣子)。
我正想說,你這個熊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呢,沒有看到媽媽正在忙住嘛(批判,指責)。
但我估計我吼他的時候,他肯定不好受。
于是轉念,就換了一個說法:媽媽今天去接你放學,下午沒有工作,陪你在操場玩了好久。現在你也陪一下媽媽工作,好么?這樣,媽媽會很開心哦。
果然 ,源安靜地在旁邊看書陪我更文結束。十分鐘后,我們一起愉快地去下跳棋了。
這說明 ,和孩子采用什么溝通方法,就有什么樣的結果。溝通的方式和方法,真的很重要。
04? ? 沒有輸家,都是贏家
在親子沖突中,誰屈服了誰,就表示誰輸了。但輸的另一方,難免不高興,特別是父母輸給了孩子,難免就落下了縱容、沒有權威,管教不嚴的名頭。
那如何讓雙方避免沖突,又完美地解決問題呢。
方法就是:利用參與原則。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參與了沖突的解決方案,那么 ,在執行力上,都獲得大大的增強。
當媽媽邀請4歲半兒子威爾伯,去朋友家玩的時候,威爾伯不愿意去。媽媽感到很不解,因為朋友家的小女兒貝基,是威爾伯的好朋友。
于是,她問兒子,為什么不愿意去貝基家,貝基家里有什么他不喜歡的嗎?威爾伯說,害怕貝基的姐姐瓦內薩打他。媽媽問,那怎么辦呢,如果你不去貝基家,我會不開心的。
于是威爾伯自己想出了一個主意,說,媽媽,我去貝基家的時候,我和你呆在一起,并且,我寫一張字條,寫上“別打我”給瓦內薩看,她就不會打我了。
這個故事中,媽媽綜合運用了親子溝通中的“三個原則”:一是積極傾聽了威爾伯不想去貝基家的原因;并表達了威爾伯如果不去貝基家,媽媽(我)會不開心的感受,最后,通過讓威爾伯自己想辦法,解決了瓦內薩可能會打他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 ,最后的結果皆大歡喜:他高高興興地和媽媽一起去朋友家玩了。
好的,說到這里,限于篇幅,我們基本上介紹完了《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以及親子溝通的三個步驟。
希望您也能夠在育兒過程中,實踐應用,能夠好好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