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為佐佐木典士,是一個日本人。他的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同時也是一名非常純粹的極簡主義者。兩年前,他和同伴一起開設了一個倡導極簡主義的網站,在日本獲得了大量關注。、
前佐佐木典士已經成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極簡主義者之一。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兼具了哲學思考和實踐方法論,是極簡主義者的“行動指南”和“武功秘籍”。是一本幫助你整理和簡化人生的書。
這本書告訴你,扔掉多余的東西,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把生活環(huán)境變得簡單,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
02?
如何理解極簡主義者,以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阻礙著我們的極簡生活。其實說起“極簡主義”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與一個非常著名的極簡主義者息息相關,他就是蘋果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
喬布斯就是一名“完美無缺”的極簡主義者。喬布斯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減少各種干擾。比如,他平時總是穿同一種款式的衣服,在蘋果的產品上也盡量減少多余的設計等等。召開會議,出席人數一定會壓到最低,
由此可見,極簡主義者并不是要扔掉所有東西,而是把沒用的事物減到最少。極簡主義者才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欲”,他們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的東西。正是更加珍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極簡主義者們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量。
那么,到底減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極簡主義者的門檻呢?作者的答案是:沒有固定標準。反之,作者還告誡我們,一定不要從字面理解,極簡主義并不是越少越好,也千萬不要去比較誰留下的東西更少。
“極簡”這兩個字本身并不是目的,“極簡”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理念,目的是幫你迅速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
那么,有哪些東西阻礙了你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呢? 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人類目前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其實人類大腦的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tài)。或者換句話說,人類大腦從五萬年前就沒有再繼續(xù)進化過。然而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卻在飛速發(fā)展。就像一臺老式電腦,一下子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自然越來越慢,最終必然崩潰。
另一方面,人類身上的適應性。雖然適應性在困境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戰(zhàn)勝挫折。但在日常生活中,適應性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得事物的滿足感。人之所以不滿足,就是因為實現愿望之后,欣喜會逐漸退去,對曾經的欣喜也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漸漸變成了理所當然。
于是,人們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追尋快樂和欣喜的感覺,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又會在得到之后,馬上就變得習慣甚至厭倦。為了更多地體驗幸福,人們只好又開始買新的東西。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人們只能開始追求更貴、更好的東西。于是陷入了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循環(huán)里,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找不到應該珍視的東西了。
再比如,人類的社交心理,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下來,個體就必需要對群體展現出一定的價值。于是,人類也就天生擁有了到處展現自我價值的愿望。
問題是,有些價值很好展現,比如帥氣、漂亮、高挑、苗條這些外表就能直接反應。可有些價值就需要長期相處才能展現出來,例如溫柔、幽默、勤奮、樂觀、能干,這些內在價值就無法第一時間展現。不自覺地通過外在物品間接地去表達或暗示。
例如:身上穿著高級毛料的西裝,腳上穿著錚亮的皮鞋,手上戴著勞力士手表,開著豪車到處兜風,就可以簡單明了地向周圍人表明,你是一個富人。
可問題在于,太多的人以為買了什么樣的物品,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把物品當成了自己。這樣就會讓你手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迷失自我。因此我們必須反思這種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人,當然也不能控制人的生活,物品歸根到底只是工具而已,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的。
我們擁有物品,只應該因為:自己的確需要。
如果不能認清人與物品的關系,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最應該珍視的東西是什么,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03
我們提出“減物法則”,會發(fā)現它們之間其實有一些內在的聯(lián)系。總的來說可以圍繞以下幾點來重點進行。比如,要立即開始動手,要明確沒有什么是不能丟的,要把家里的死角清空,要丟掉整理和收納的念頭等等。這些處理辦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舍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要知道,并不是你靜下心之后才能開始舍棄,而是舍棄了之后才能夠靜下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東西”,“那一天”就永遠也不會來到。
扔東西,最好先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為了長期培養(yǎng)扔東西的好習慣,我們最好先一個一個地積累成功經驗——就是所謂的“先設定一個小目標”。扔東西也是如此,例如扔掉空的快遞盒、空瓶子空罐子、打掃冰箱里的過期食品,扔掉破了的衣服,扔掉壞了的家電等等——我們可以先從這些一看就知道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起。
然后接下來,是扔掉那些留著備用的東西——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那么一定要扔掉一個。比如家里有三把剪刀,那么就扔掉其中兩把,選擇標準也很簡單,扔掉不喜歡的、沒用過的或者不好用的就可以了。那么從這個方向繼續(xù)想下去,我們也應該丟掉家里的存貨。
要處理那些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的東西了。比如,應該丟掉因為虛榮心而買回來的東西。比如顯示瀟灑帥氣而買的名牌手表和名牌鋼筆,為了偶爾能發(fā)一次朋友圈而買的專業(yè)戶外裝備等等。這些純粹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請丟掉吧。
還有一些東西,到底該不該扔掉,可能不太好判斷,那么作者也給出了他的一些標準。比如說:一年不用的東西請扔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服,或是明年夏天肯定會穿的泳衣,這些就留住。
再比如,落了灰的東西——既然落了灰,看來也是不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扔掉。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么你還要檢查一下家里的角落,盡量把角落清空。不要試圖在角落放一個柜子啊,或者放一個架子之類的東西——收納空間并不是越多越好。
極簡主義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就非常推崇一種理念,叫做“無用之用”。這是日本禪宗的一種哲學,就是說,其實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各種家具和收納用具,都是自由的敵人。
無法舍棄的東西暫時先拿出來,放在紙盒箱子里,或者壁櫥里,暫時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系。承載著美好的回憶,那么干脆將這些東西拍個照,留個念,就是一個好方法;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復思考了5次,那么就應該果斷扔掉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有些值錢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代賣網站上。一來是可以收回一些錢,二來是在拍照、填表、注冊的過程中,也能夠再次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扔東西,會讓你獲得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獲得充沛的精力去花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04?
在徹底貫徹極簡主義之后,我們的生活可以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極簡主義理念,可以讓生活發(fā)生真正而徹底的變化。比如本書的作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通過扔東西把自己改造成極簡主義者之后,他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最直接的變化是生活時間變多了。
與此同時,他擁有了充裕的時間去放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個變化,就是他擁有了充沛的精力。要操心的東西少了,生活效率也變高了,自然精力自然就多了。他可以馬上、隨時隨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動派。
在內心方面,內心感受也變得更加寧靜。因為不用去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也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是能夠更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也更珍惜身邊留下來的東西。珍惜平凡、內心寧靜的生活,最終也會帶來身體的長久健康,這也是作者在奉行極簡主義生活之后最大的收獲之一。
其實我們都不需要去“變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找到最珍視的東西,能夠讓人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內心,因此自然也就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幸福。
圈重點:
?第一部分是作者眼中的極簡主義,以及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在阻礙我們的極簡主義生活。作者認為,所謂的極簡主義,本質其實是一種態(tài)度和理念,并不是要比誰手里的東西更少。極簡主義生活態(tài)度歸根到底,就是要盡量排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東西,排除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迅速找到應該去珍視的東西。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人類自身的適應性和社交心理,都會對這種極簡生活產生干擾。
第二部分是作者對于如何精簡物品的一些建議。包括:精簡物品應該立即做起,永遠都不晚,但是千萬不要等待。可以從手邊不值錢的物品扔起,比如備用的東西、購物的贈品等等,然后去扔掉那些純粹為了滿足我們虛榮心而購買的東西。并且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在房間里放置太多的儲物收納空間,應該逼迫自己,從一開始就學會“不囤東西”。那么對于反復思考不舍得丟棄的東西,如果反復思考的次數超過了5次,那么就請一定果斷扔掉。
第三部分是極簡主義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從作者自己的體會來看,變化主要有如下幾點:比如生活時間更自由,生活效率更高,精力更充沛,內心更加安寧,身體更加健康等等。通過這些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作者的內心也尋找到了久違的幸福感。那么聽完這本書,你可以從明天就開始,嘗試一下這種極簡主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