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發出去之后,有位網友加了我微信。打完招呼說,看了你的文章覺得很有幫助,我說嗯,雖然知道這是典型的客套話,還是回復說那太好了,不甚榮幸。畢竟誰還不是個虛偽的人呢。然后他的重點來了,也算不拖泥帶水,問,我的基金虧了20個點,要不要拋呢?
我說這個問題顯然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
既然一言難盡,干脆寫篇文章,估計這種情況的人也不少,連刷抖音都看到冒出來一堆講股票的號,把小姐姐都給擠壓下去了。感覺抖音里邊一下子井噴出來的股神基本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認知,有喊股災來了大家快跑路,跑晚了可就渣都不剩了的,也有號稱價值投資大神告訴大家不要怕這是技術性調整的。就像網上一個熱點事件出來,很少有理性客觀的分析的,大家先選邊站隊,然后就是緊張刺激的互噴環節。到最后真不真相都無所謂了反正對面必須死。
我總說人最重要的是不斷變強,變強具體是什么?不是斗氣化翼,不是破空飛升,而是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就比如他現在提的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問基金要不要拋,實際上問的是基金短期內(最好是精確到這兩天)是會漲還是會繼續下跌。
這種問題是我能回答?我又不是神棍,但他可能覺得既然抖音上能有那么多神棍,你公眾號怎么就不能有呢。是的,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能精準預測到市場走向,不自己去掙錢而要拍抖音拯救眾生,這是什么人?絕對是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更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居然直接問基金要不要拋,都不說自己買的是什么基金,原來我在他心目的地位這么高的嗎,簡直比三層樓都要高。如果我不直接回答他,而是說我這里有個付費炒股群,每天推薦六位數財富密碼是不是能成交一個?真是細思恐極,不過算了,怕遭報應。
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卻也沒打算專門寫篇文章用來吐槽。
我無法預測市場行情,但我知道他買基金是為了賺錢,我知道賺錢的客觀規律是什么,以及賺錢的人他是以什么樣的路徑拿到賺錢這個結果的。先說路徑,再說規律。
一個人賺到錢,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往往是一個“正”—“反”—“正”的路徑。
人們剛開始做任何一件事情,比如進行投資,比如追求異性,是源于自己內在的憧憬或者被一些信息所吸引。就比如這位網友,為什么會拿自己的錢去買基金,可能是看到了廣告,也可能是別人的收益讓他動心,感覺自己也行。甚至他自己剛剛買進的時候,還有可能是賺錢的。
無論是別人的吸引,廣告的促銷,還是前期的浮盈,都是“正”。
同理還有愛情,就像那句歌詞唱的,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
寫到這里為什么我有種拿刀子捅人的感覺,一定是我的錯覺。
然而繼續朝著目標前進,比如目標是賺錢,或是甜蜜的愛情,就不可避免來到第二個階段,就是“反”。反就是適得其反。想賺錢,就虧錢,想要甜蜜的愛情,就可能得到的是雙方的猜忌、敵對、忽冷忽熱,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二層。
停留在第二層的人非常好辨認,他們或她們都會得出一個或者多個結論,比如“股市就是騙局”,“基金就是割韭菜的”,“我果然不是這塊料”,“你不像以前那么愛我了”,“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等等。
也有一部分人,不甘心就這樣認輸,于是他們開始反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沒有這般打擊反而不會讓人痛定思通,這個規律道德經里用五個字概括,反者道之動。
炒股虧了錢,開始反思,我為什么會進股市,我對我買的股票有多少了解,我做決策的依據是什么,我有多少資金,我可以承受多少虧損,我的目標是什么?等等,這些以前沒有想過或者沒有想明白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才會開始思考。
創業失敗了,為什么會失敗,是真的運氣不好,還是我做的服務或者產品本身就是個偽需求?我有沒有找準定位,我的團隊到底水平怎么樣,我對客戶了解多少,對于客戶的需求把握了多少,我的現金流是否健康,我和競爭對手相比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
我有沒有站在另一半的角度思考過問題,ta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到底是我的主觀感受還是客觀存在。如果是主觀感受居多是不是應該做些調整,如果是客觀存在能不能想辦法讓態勢朝我希望的方向發展。
客觀理性地思考,加以針對性的訓練,就有可能走向“正”的一面。僅僅是有可能,還得你運氣不要太差。問題是單單客觀理性地思考,就是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毛選》開篇第一句就問,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為什么這么問?因為這兩個問題很多人搞不清啊。干革命的同志都分不清敵友何況是股民基民呢。比如這位兄弟,請問誰是你的敵人?他可能會覺得,操盤的莊家是我的敵人,他炒高資產的價格讓我的基金高位接盤,這個水貨基金經理也是我的敵人,我被他以往的業績忽悠錯信了他,造成我如今的虧損。
實際上呢?
我認為自身的貪婪,懶惰,希望不勞而獲的念想,才是自己真正的敵人。
需要注意的是,“正—反—正”這個路徑,屬于通關了的玩家,大多數人的路徑,只有“正—反”。
再來講客觀規律。
客觀規律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廣泛適用各種各樣的場景。
錢,或還更夸張一點,大錢,是怎么賺的。實際上有很多種情況,我只能講講我所了解的規律。就像讀書,就是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也有不通過高考保送的,也有出國的,但那些不了解的不講了,我知道的就是固定薪資到銷售(或者操盤項目),創業,投資。
我們剛出校門,能力經驗都缺乏,為了安身立命,我們會先找份固定薪資的工作,用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換工資。這個時候我們處在賺錢的初級階段,工資的作用就是給口飯吃。先存活下來,再做別的打算。所以有的說法我就覺得很奇葩,比如工資這么低我買不起房怎么辦。
注意這里的房往往不是指的老家的房,而是深圳的房。誰告訴你一線城市的房是給打工的人準備的?上個班拿死工資都能買到一線城市的資產我還拿真金白銀出來創業投資做什么?
通過這個吃不飽也餓不死的工資存活下來之后,我們要培養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什么叫獨當一面呢?做銷售工作能把錢從客戶那里收過來,做非銷售工作能操盤一個完整的項目或者帶一個團隊,總之就是自己的收入能和結果掛鉤,通過拿到結果增加自己的浮動收入。
有的工作雖然號稱是銷售,實際上收入浮動根本不大,拿到結果和沒有結果的區別不大,這種不是我所說的銷售。
銷售(或者操盤項目)拿到結果,可以改善生活,仍然不能發財。因為你的收入上去了有可能你的開支也相應提升,但這種工作有個極好的點在于,有悟性的人會去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需求。客戶掏錢,到底買了什么?這個問題多問自己幾次,答案不要重復。
理解了需求的人,會走上創業的道路。
創業才是賺錢的開始,是否成功取決于幾點,一,你領悟的需求是不是真實的需求,二,你的組織動員能力,管理能力綜合能力是否能滿足客戶需求并持續交付,三,運氣是否還行。
滿足這幾點的創業者,在收入上已經可以打敗很多用戶了。創業這個活動除了能賺錢之外,有悟性的人會慢慢領悟到一個詞,趨勢。
大家都用智能手機,我去做一個屏更大更好用的手機,這是銷售領悟需求之后去創業。大家都抱著手機眼睛肯定要出問題,我去做眼科醫院,這是創業者領悟了趨勢。我自己是做手機的,我不懂也不會治眼睛所以我把錢給打算開眼科醫院的人,這就叫投資。
這里有兩個點,第一,這個人做手機賺到了錢,有多余的錢不是刷信用卡不是拿自己的一點點積蓄。第二,人家有數據,有對上下游產業鏈的了解,有做調研有做分析有充分思考最后做出決策這才叫投資。
連基金持倉了哪些股都不知道,看到漲了就沖進去,這不叫投資,叫送。。。
當然,不是說非要資產千萬上億了才能買基金買股票,通過資本市場鍛煉一下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是不錯的。
這位朋友最大的問題,不是基金會漲還是會跌,而是在于你要問自己,你要的到底是什么?
你要賺錢,請問你滿足賺錢的條件了嗎?你要回本,剛好基金漲回你的成本線,你舍得贖回嗎?如果年后剛好手滑買掉盈利落袋為安了,你會不膨脹嗎?
你問我基金拋不拋,我問你,你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這些問題,比20%的虧損重要多了,說出來嚇死人百分之二十,我估計無非就是兩萬或者四萬塊錢應該不會更多了。如果這些錢能讓人開始思考,真不算多,如果不能從現在開始,做一些改變,就算回本了也難逃脫被割的命運。
聽懂掌聲,看懂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