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女兒在陽臺玩的時候,從窗戶玻璃看到小區(qū)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在樓下翻垃圾箱。阿姨從一個袋子里翻出來幾個有點壞的蘋果,她用衣角將蘋果擦了擦,有點猶豫,但還是放進了自己的自行車車籃里。
她興許是把別人扔的蘋果帶回去吃了。那一刻我想起小時候,每天都盼著天黑,等爸爸媽媽下班回來,媽媽的手提包里總有各種各樣的驚喜。我不知道這個阿姨家境怎么樣,家里都有哪些人,是不是家里也有這樣一個等待阿姨回家的孩子,ta看到蘋果是不是也分外驚喜。
撿的蘋果雖然有點壞了,或許因為經(jīng)濟條件的原因,這家人不得不放棄品質的追求,但是期待與喜悅對于這家人來說是一樣的。
比起社會上很多經(jīng)濟條件好,但是鋪張浪費的人,誰又比誰高尚。
昨天在朋友家吃飯,朋友的媽媽說起在小區(qū)看到掃地阿姨就聊了幾句,回來被小孫子問怎么交了這種掃地的朋友,朋友的媽媽教育他,說小孩子怎么能這么說話。如果沒有這群大叔阿姨,小區(qū)的衛(wèi)生就要他爸爸自己干了。
朋友媽媽的一席話讓我想起了去年冬天,上海下了幾場大雪。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躲在暖暖的被窩聽到外面清潔工掃雪的聲音,他們肯定也很冷吧。很多人向往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有干凈的馬路,美觀的環(huán)境,豐富的資源。但正因為有這群清潔工大叔阿姨,因為他們在兢兢業(yè)業(yè)給這個城市服務,我們才能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
5歲的孩子這么小,本該純真善良,但是社會教給了他富貴貧賤的概念。工作本沒有高貴低賤之分,這個社會太以金錢來衡量價值,所以很多工作不被尊重。
可是比起每天插科打諢的工作,誰又比誰高尚。
我總喜歡給女兒買各種各樣好看的衣服,婆婆總是心疼,覺得小孩子只能穿一季就穿不下了,明年又要買。她覺得很浪費,于是用舊衣服給女兒縫了條褲子,剛開始我總覺得不是很好,可是看到實物,感覺跟買的也沒有太大差別。
身邊總是有朋友自己省吃儉用,卻給小孩買名牌衣服,雖然是名牌,也還是只能穿一季的命數(shù)。我不知道花大價格買名牌的必要性在哪里,或許這些父母想以這種方式給孩子最好的。想起以前,我總是挑剔Y先生的衣服太少,他不太愛買衣服。他說衣服干凈體面舒適就行。
可是衣服早已經(jīng)不再只起蔽體保暖的作用,大家對衣服的選擇也不再是干凈體面舒適的標準。這種標準甚至影響了現(xiàn)在孩子的價值觀。所以很多父母總想給孩子穿名牌,就是怕孩子在外沒有面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孩子不僅沒有名牌穿,他們甚至吃不飽穿不暖。想想同樣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同樣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給小孩買名牌的父母跟給不起小孩溫飽的父母,誰又比誰高尚。
主持人李詠因為癌癥去世,引發(fā)了一時有關健康與壓力的熱烈討論。1930年的時候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曾經(jīng)預測過,說100年后的人啊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時就夠了,就能夠賺夠他的生活所需了。現(xiàn)在88年了,大家每周工作遠遠超過15小時。雖然說現(xiàn)在我們追求生活質量,但是壓力更多源自于現(xiàn)代人的焦慮與攀比。
記得有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大概是講有對夫妻在崇明島包了塊廢地,他們淘來一些舊家具,自己種菜養(yǎng)花,將廢棄的屋子收拾的井井有條,文藝十足。有股采菊東籬下的出世悠閑。一時間朋友圈相互轉發(fā)。這篇文章之所以火起來,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自己在羨慕什么,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勇氣選擇這樣的生活,因為大多數(shù)都跟外界有所羈絆。一切為了生活,但又被生活所困。只追尋內心自足的人太難能可貴。
所以誰都不比誰高尚,本身世界就沒有一把標尺,毋需比較,做自己這束獨特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