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晚會有這樣一個小品:飯店的老板端出一碗大蘿卜,給它取了個菜名叫“群英薈萃”,要價80元,以此來諷刺那些亂報價的餐廳。80元的蘿卜即使在過了十多年物價翻倍的今天,聽起來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蘿卜就是蘿卜嘛,怎么做也賣不了那么貴。
別太肯定了!根據(jù)江戶時代晚期的幕府醫(yī)官喜多村直寬的隨筆集《五月雨草紙》記載,在江戶最高級的餐廳“八百善”里,有一道蘿卜做成的料理賣到了一口就要300疋(也就是三分金),換到今天遠遠超過人民幣80元。這樣看來小品里那老板還算厚道的。這道貴得嚇死人的蘿卜料理叫“ハリハリ漬け”,是“八百善”挑選上好的尾張出產(chǎn)的蘿卜做成的醬菜。一大把蘿卜里只挑選極細的一兩根,在清洗的時候竟然是用高價的調(diào)味品味醂直接往蘿卜上沖,據(jù)說這樣才可以最快讓蘿卜入味。這樣一碗蘿卜不知道要花多少味醂才洗得干凈,難怪“八百善”漫天要價了。
漬物,在日本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手信”(禮物),如果到別人家里去做客,最好的禮物就是當?shù)爻霎a(chǎn)的醬菜或腌菜,就比如在日劇《MONSTERS》的第一集里,香取慎吾扮演的平冢警官前往一家國際大企業(yè)集團會長家調(diào)查案情,進門送上的伴手禮就是一小盒的“福神漬”,而見多了奢侈品的幾位高富帥和白富美也沒覺得這件禮物不得體。送醬菜,最能體現(xiàn)品味和風(fēng)范了,只要你送的不是濫大街的榨菜之類就可以。
真要嚴格點說,漬物在日本還真是醬菜、泡菜之類的代名詞。種類也超級多。按漬的材料分,初數(shù)起來有“鹽漬”、“醬油漬”、“味噌漬”、“糠漬”、“麹漬”、“粕漬”、“酢漬”、“油漬”、“酒漬”、“糖漬”等等,除了我們做醬菜常用的鹽、醬油以外,日本人還用味噌、米糠、做清酒時壓榨后殘留出的酒糟、糖、油、梅酒、甚至葡萄酒去腌漬各種各樣風(fēng)味獨特的漬物,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漬物家族。傳統(tǒng)的日本人,早餐只需要三樣?xùn)|西就滿足了:一碗白米飯,一碗熱氣騰騰的味噌湯和一小碟漬物,就著漬物,喝著味噌湯,扒拉完白米飯,然后開始一天的“仕事”。對漬物有特殊情感的日本人為漬物取了一個更雅致的名字:“新香”( しんこう)或“御新香”(おしんこ),因為腌制過的蔬菜和魚都散發(fā)著一種令人陶醉的香味。
在所有的食材中,被用來做漬物最多的恐怕應(yīng)數(shù)蘿卜了。日本人對“大根”(白蘿卜)腌制后的味道情有獨鐘,醬蘿卜和腌蘿卜在超市里隨處可見。其中最常見、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漬物就是沢庵漬(沢庵漬け,たくあんづけ)。

沢庵漬根據(jù)傳說來自江戶時代初期的高僧沢庵宗彭所創(chuàng)建的東海寺。沢庵宗彭出生于戰(zhàn)國亂世中的天正元年(1573),他的父親是但馬一地的大名山名祐豐的重臣,但他在8歲的時候,山名祐豐就被織田信長的部下羽柴秀吉(后來的豐臣秀吉)攻殺,兩年后,再也無法過安定生活的沢庵決定在出石的唱念寺出家,法號春翁,這一年,他才10歲。文祿三年(1594),沢庵跟隨當時他師事的薰甫宗忠前往京都大德寺,投身在臨濟宗高僧春屋宗園門下,也就在這時,他又結(jié)識了當時豐臣秀吉手下炙手可熱的權(quán)勢人物石田三成,好景不長,在關(guān)原大戰(zhàn)中,與德川家康爭奪天下的石田三成慘敗,戰(zhàn)火再一次牽連到了沢庵,他倉皇地逃出了石田三成居住的佐和山城,宗園和沢庵師徒為石田三成收了尸。慶長十四年(1609),年僅37歲的沢庵成了大德寺的住持,他只當了3天住持,就飄然西去,前往自己的故鄉(xiāng)出石。到寬永四年(1627),又一場風(fēng)波殃及了沢庵宗彭。后水尾天皇賜予了包括大德寺僧人在內(nèi)的一些僧侶象征榮譽的紫衣,這一事件被江戶幕府獲悉,幕府為了顯示自己控制天下的權(quán)威,借題發(fā)揮,宣稱天皇的賞賜未經(jīng)幕府許可為無效。沢庵宗彭等僧侶發(fā)起了抗議活動,一介僧人卷入皇室和幕府之間的政治斗爭,下場可想而知,沢庵被判決流放,又過了五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寬永九年(1632),江戶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死去,他才遇赦。兩年后,將軍德川家光進京,見到?jīng)g庵宗彭,對他的佛學(xué)造詣非常欽佩,得到了這位天下第一權(quán)勢者的肯定,沢庵宗彭的坎坷人生才告結(jié)束。
寬永十六年(1639),德川家光在江戶萬松山建立東海寺,聘請了沢庵宗彭為第一任住持。晚年的沢庵考慮到他之前的經(jīng)歷,決心遠離政治旋渦,他婉拒了除將軍德川家光以外的所有地方諸侯們的邀請,隱居山林,正保二年(1646)去世于江戶。

聞名遐邇的沢庵漬據(jù)說就出自東海寺,德川家光經(jīng)常來訪東海寺,沢庵宗彭在將軍來訪時獻上了這種漬物,將軍一嘗,大為贊賞,問:“這東西叫什么名字?”沢庵回答:“無名之物?!钡麓夜庀肓艘幌?,說:“那從此以后,就叫沢庵漬吧!”
但根據(jù)茂呂美耶的說法,沢庵漬其實和沢庵和尚沒有關(guān)系,只是因為讀音的原因。沢庵漬原名叫做“貯漬”,讀作“たくわえづけ”,漸漸地就被叫順口叫做“たくあんづけ”了(“わえ”讀作WAE,“あん”讀作“ANG”,讀音接近),再根據(jù)讀音冠上沢庵的法號,就變成“沢庵漬”了。
這一說法不知真假,但從沢庵漬這個名字來看,顯然寄托著日本百姓對沢庵和尚的感情,要不為什么會把這個人人喜歡的食物冠上沢庵的名字呢?沢庵宗彭一生命運多舛,或許許多人在吃沢庵漬的時候,也會感慨人生的無常吧。
沢庵漬說穿了就是能儲存好久的腌蘿卜,按日本傳統(tǒng)手法做的沢庵漬需要把蘿卜放在太陽底下曬上幾天,曬干水分直到變軟以后放到罐子里,加上米糠和鹽進行腌漬,其中,米糠起到的作用是把自身所含的淀粉和糖分滲入蘿卜里,提升蘿卜的甜味,同時,米糠里還含有一定的酒曲,可以防止腐敗。鹽起到的作用就是脫水。為了增加蘿卜的風(fēng)味,可以再同時加入海帶、唐辛子或者柿皮。放置一到數(shù)個月以后,出來的蘿卜就有一層鮮亮的黃色,沢庵漬就做好了。當然,現(xiàn)代工業(yè)侵襲下的沢庵漬也逐漸改變了傳統(tǒng)風(fēng)味,人們開始使用食用染色劑去做出色澤統(tǒng)一的沢庵漬,不過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傳統(tǒng)手工的沢庵漬雖然外觀沒有工業(yè)流水線做出的那樣鮮亮,卻有一種無法替代的懷舊味道。
沢庵漬要吃的時候,就拿出來洗干凈附著的米糠和鹽。關(guān)東的料理店,你點一份沢庵漬,他會給你一碟兩片。原因很簡單,在江戶時代,武士統(tǒng)治著日本,在武士看來,從一大段蘿卜上切一片下來,就好象一個人的腦袋被人割下來,不甚吉利。而切三片下來,中間要劃兩刀,就好象武士切腹自殺的時候,先在肚子上切一刀,然后“介錯人”幫忙把頭砍下來,也不吉利,只有切兩片是最好的。不過武士文化沒那么濃厚的關(guān)西,端出來的沢庵漬都是三片的。一碟子腌蘿卜直接過飯,那是最簡單的吃法,當然,沢庵漬是那種只要你發(fā)揮想象力,就能變化多端的百搭料理。
在今天的京都、滋賀縣、福井縣等地,有一種叫“沢庵煮”(たくあんの煮物)的料理,也叫“贅沢煮”、“大名煮”。這種料理就是沢庵漬切成片,加水浸泡30分鐘,換潔凈的水以文火煮熟后瀝干水分,加入“出汁”、醬油、油等煮入味,撒上唐辛子和芝麻做成的一種熟菜。沢庵漬通過這樣的處理,變得香甜可口,尤其是蘿卜里充分浸潤了“出汁”和醬油的味道,讓原本單調(diào)的腌制品口感更豐富,所以成為京都附近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名產(chǎn)。
用它做壽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沢庵漬非常香脆,很適合做海苔卷類的壽司,日本人直接把沢庵漬包上壽司飯和海苔做成“新香卷”,非常受歡迎。另一種比較華麗的吃法就是“遠州燒”了。在德川家康發(fā)家之地靜岡縣的浜松市,非常流行鐵板燒,當?shù)厝税训耙汉托←湻刍旌戏旁阼F板上攤成雞蛋餅,趁雞蛋未凝固的時候,放上切開的沢庵漬、大蔥和另外一種漬物“紅しょうが”(把姜用鹽腌過以后,再放到做梅干的殘液里腌制成紅紫色的一種漬物,口感酸中帶咸)。黃色的沢庵漬,綠色的蔥花、紅色的腌姜相映成趣,加上豬肉、烏賊肉等佐料,趁熱折攏,把這些食物全包裹在面皮里,表面涂上醬油,撒上點魚干末,熱騰騰、華麗麗的“遠州燒”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下去,層次比中國南方的蚵仔煎更為豐富,咸的、鮮的、酸的、辣的一骨腦兒從蛋餅里蹦出來,蔥的嫩,姜和蘿卜的脆、烏賊肉的韌、豬肉的肥美在一瞬間全部享受到,隨著流黃的雞蛋液慢慢溫暖你的胃。無怪乎日本人都說沢庵漬能吃出幸福的感覺了。
(節(jié)選自拙作《日本味兒》,將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