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策略。
1、關于天賦與才能
努力一般會跟天賦一起出現,因為傳統的觀念一般認為沒有天賦,再努力也是白搭。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天賦是天生的,后天無法改變。但這一觀點有所偏誤。即使是再普通的人,也會有其獨特的優勢,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攀比,只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即可。
要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變得更好。這就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了“成長型心智”,與之對應的是“僵固型心智”,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會產生改變。顯而易見,“成長型心智”更具有合理性:
那么一個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樣才能轉變為成長型心智呢?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把封閉性、絕對化的總結性評價改為開放式的啟發式提問,比如不要說“我不擅長做這件事”,二是問“要做成這件事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努力,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的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
2、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專注一個領域并走到最后,投入一個領域一般會有三個階段,如下圖:
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3、不做“差不多”先生
要點在于“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而不必事事追求完美”。那么一個人,到底應該完全專注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專業領域上,還是廣泛涉獵多個領域的知識呢?投資家和數學家塔勒布提出一個“杠鈴策略”,就是同時采取兩種極端行動。一方面,我們可以拿出80%的時間專注在你的主業上;另一方面,剩下的20%時間,可以自由學習,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對其他事物都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以抓住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
4、深入下去,朋友真正的興趣
越是急于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就越是尋不到,因為這個急于求成的心態,常使我們淺嘗輒止或者妄加評判,消耗了我們原本不多的耐心。改變這種局面有幾種方法: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另可傻一點,去做一些并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就像李笑來老師說的:“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二是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
三是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這方面馮唐讀《二十四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百度一下。
最后,總結一下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