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體現在對個人自愿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而好的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變得更好
心理學家說成長型心智認為只要堅信足夠努力,自己就能變得更有能力。
僵固型心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一個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樣才能變為成長型心智呢?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把封閉性、絕對化的總結評價改為開放式的啟發式提問。比如不要說“我不擅長做這件事”而是要問“要做成這件事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人與人在生物層面的共性遠基于個性,這種共性就決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異是有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樣了,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云泥之別。再加上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后天努力對人的改選作用可以是驚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間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我們與其把眼光放在自己與他人的天賦差異上(雖然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能上。但是對于“努力”這件事,我們也要破除一些陳舊的觀念,即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這么簡單。
從這個角度看,努力這件事是需要我們反反復復認真地審視和思考的,甚至可以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努力,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很多人沒意識到專注發展個人才能的重要性。在資源缺乏的條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聚攏起來,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
專注在一個領域走到最后
能力水平隨著專注投入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會經歷“緩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
大多數人都在快速提升期前就“死”掉了,少數人無法忍受增速放緩,被檔在高原期前,極少數人歷經磨難,到達高原。他們笑傲江湖,也知道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是什么樣子。
有時候,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條件很差的人,因為沒有什么其他的選擇,一旦抓到了一個機會,就一個猛子扎進去,堅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業。而許多資源條件還不錯、可以有很多選擇的人,反而因為選擇太多而迷茫,始終無法對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無成。
仔細觀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
你是“差不多先生”嗎?絕不苛且,才能做到極致,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可同時采用兩種極端行動。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數投入中,采用能夠抗拒負面“黑天鵝”風險的強韌結構,也就是專注在一個既定的領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拿出較小的一部分時間,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鵝”事件的機會。
具體來說,假如你每天有10個小時的固定學習時間,那么你可以選擇“二八開”的方式,把其中8小時你的主業上,在這些時間里,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種網絡噪聲的干擾,不要讓各種社交媒體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余下的兩個小時中,你可以進行完全自由的學習,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習一些小而美的技能等。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于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戰是設計出來的不斷為自己設計“必要的難度”挑戰,高難度挑戰,激發無限潛能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從這個角度來說,挑戰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難度的挑戰。
為自己的學習增加“必要難度”
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
不痛苦地堅持到底,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的興趣
意志力只是一個神話
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強調它,越依賴它,你中途放棄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繃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繃斷。
如果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夜夜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也就是說,賜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因為努力而熱愛
可是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個困難的事情。有一些方法可循: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
二是提升“浸潤”的深度。
三是增加互動。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意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
當代心理學有一種“自我決定論”,說人有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需要得到了滿足,那么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的工作和學習。不同的領域,自主程度天差地別
本章精彩提煉
·每個人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并且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優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
·在個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集中資源,投入發展自己的一項優勢才能。
·把時間主要投放在一個領域里,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了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斷為自己設計有難度的“非標準動作”,在挑戰中獲得才能的提升與飛躍。
努力不得當,損耗我們的精力,更有可能打擊自信心。將努力歸為一項能力,一項自我訓練和培養的能力。會專注,也懂得分散。抓住自己的某一項優勢,專注在這個領域,走到最后,就會有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靜悟,這也是個人價值的最終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