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也開辟了一條新的職業(yè)路徑:去唱歌吧,也許有一天就成作家了呢。獲獎作品是鮑勃.迪倫的自傳第一部《編年史》,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幫我們恢復了音樂與詩之間至關(guān)重要的聯(lián)系。”
鮑勃.迪倫無疑是個民謠詩人,說完他免不了提起今年另外一個落選的作家:村上春樹。從12年莫言獲獎開始,村上春樹就一直在陪跑,從未被超越。在日本本土,村上春樹不是一個很受推崇的作家,日本文學界對他沒有什么太高的評價。但在中國他的書倒是很暢銷,《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已然成了文藝青年們裝B必備的入門級裝備。
村上春樹最早是經(jīng)營爵士酒吧的,他說過自己的寫作受爵士樂的影響非常深。在三十歲的時候,他在神宮球場看了一場“養(yǎng)樂多燕子隊”的棒球比賽,當他支持的球隊進球的時候,“寫篇小說試試”的念頭在他的腦海中突然閃現(xiàn),而且再也揮之不去。在回家的路上,他買了一沓信紙和一支鋼筆,隨即開始了自己的寫作。
他把自己第一部作品寄給了文學雜志,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一年,本以為會石沉大海,結(jié)果卻是發(fā)表并得獎了,這就是他的成名作《且聽風吟》,故事就發(fā)生在一家爵士酒吧里。主人公在20歲生日時在酒吧邂逅了一個喝醉酒的少女,主人公晚上把她送回家,第二天少女醒來看到自己沒穿衣服以為兩人發(fā)生了什么......誤會怎么也解釋不清楚,兩人的交集卻越來越多。
等主人公寒假回來,少女卻不告而別,結(jié)尾就是主人公一個人坐在原來兩人坐過的地方悵然地望著大海......好像根本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故事里有著無邊的大海,還有時而溫柔時而凜冽的海風,書中的文字很優(yōu)美,同時還有股淡淡的憂傷在里面,但同時又不是無病呻吟。其中表現(xiàn)了青春期的一種迷茫和孤獨,還有一種巨大的虛無感在時時刻刻籠罩著人們。
在寫完《尋羊冒險記》之后,村上春樹認為自己可以做一個專職作家了。他把酒吧關(guān)掉,想要全力以赴只做寫小說這一件事。1984年,《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出版,被公認為是村上最晦澀最難理解的作品。書里描寫了“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兩個世界發(fā)生的故事。主人公是個參加科學試驗的人,不料實驗失敗,被博士告知24小時后將完全喪失自我意識而進入另一個世界——“世界盡頭”,博士強調(diào),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他的身體一切正常,但卻失去了自主意識,所有的想法都不是由大腦控制。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絕望。 如同主人公的坦白——哪怕讓我重新活一次,我也還是會重蹈這樣的人生;我也嘗試過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職業(yè)生涯,但最后不管我怎么努力,又回到原點。主人公在成長和老去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丟失了什么東西,覺得不能再丟失下去,所以才選擇逃離,可是人永遠無力改變現(xiàn)狀,最終我們都會變成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
村上春樹在中國最有名的小說要數(shù)《挪威的森林》了,無數(shù)的少男少女為之心碎,和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主題有點像,直子就好像窗外的一片明月光,在直木的心中永遠是純凈而溫暖的存在,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最難忘的。而綠子,她的生命力,讓直木覺得這才是適合一起生活的人,書中像小鹿一樣明艷活潑的綠子的原型就是村上本人的太太。
講的是主人公渡邊和兩位女性直子和綠子之間的情感糾纏,青春期的孤獨與迷惘貫穿整本書。故事的一開頭,渡邊在機場聽到一首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不禁想起十七年前的往事來。作為一個中年人來回憶起過往的一切,這本身就有一種感傷的成分。愛情與選擇是文章的主線,人年輕時面對愛情,面對人生,總會覺得無所適從,它講述了殘酷的青春和生命的凋零。
書中還對生和死進行了討論,里面有一句名言:“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像木月,直子雖然死了,但他們對渡邊的影響依然存在,以另外一種方式生活著。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生或死都是個人選擇。《挪威的森林》一共提到四個人的自殺,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每人自殺的原因基本相同他們都是感情脆弱,陷在自己的痛苦中,最終要以死亡去面對孤獨的人:而永澤、作者、玲子、綠子都是活著的人,都是對生活有著熱愛,通過進取來對抗孤獨的人。
無論愛人還是親人朋友,每個人心中永遠有一片別人無法走進的森林,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一番自我確認、自我懷疑,過程是痛苦的,煎熬的,這似乎是村上春樹的作品里除了愛情總要表達的主題。沒有一個人的成長是不會痛的,人時常會感到孤獨與迷茫,無法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村上春樹筆下的主人公們都不斷地在迷茫中尋找著自己
,和我們每個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