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批評是常見的手段。但是,如何批評卻大有學問。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總是張口就來,直接指出孩子的缺點,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很難聽進去,逆反心里很重,甚至直接和家長爭斗起來。所以,在批評孩子時,應該以“三明治”的方法。眾所周知,三明治是三層,而這種批評方法也是分為三個層次:上面一塊是肯定,中間一塊是批評,下面一塊是鼓勵。
首先上面一塊是肯定,一定要記住,在批評之前先肯定孩子。有一個孩子,剛上小學不久,膽子特別大,甚至有時還有點莽撞。一天,老師問他:“如果一頭牛向你沖過來,你是勇敢地對著它撞上去好呢?還是小心躲開它好呢?”孩子答:“那當然是躲開它好。”“如果一輛汽車向你沖過來,你是勇敢地對著它撞上去好呢,還是躲開它好呢?”孩子說:“當然是躲開好。”這時,老師高興地說:“對了,這不就是你開始懂事了嗎?你已經(jīng)懂得不是一切時候都是膽大就好的,有時還需要小心,對吧?”孩子不斷的點頭。有了這樣的基礎,老師后來談什么話,孩子都聽進出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去指責孩子以前過于莽撞大膽的不對,也沒有給他講什么“敬畏是智慧的開端”等大道理。他采取的事與孩子平等對話,而且發(fā)現(xiàn)孩子長處的做法,所以孩子容易聽進去。這里一定要記住:如果孩子不接受你的觀點,并非是你的觀點錯了,而是他不接受你的態(tài)度,所以要先改變原先的態(tài)度,用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肯定孩子。
中間一塊是批評。一談批評,大家會認為就是“指責別人的錯誤”,其實,批評應該是有“批”有“評”,最好是評比批多。不僅如此,不少人是“發(fā)完自己的火”,“罵完”就可以了。而批評要真正有效,就必須明白:“批評的目的,并非指出他的錯誤,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的錯誤,并做出改進的承諾。”也就是說,要讓他本人承認自己錯了,并且表態(tài)將如何改正。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他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管理,他得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下面一塊是鼓勵。這是批評的收尾工作,即批評后,要對孩子說一番安撫性的話,通常的說法是:“你本來是不錯的,只是你以前沒有認識到這點。現(xiàn)在認識到并準備改進了,我相信,只要你說到做到,你一定會更加優(yōu)秀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很多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批評本身并不能讓孩子恐懼,讓他們真正恐懼的是:“從此,你對他沒有好看法了,你不再關心和愛他了”。對孩子而言,他最怕的往往就是:“你這樣做,不要做我的孩子了!”或者是“你滾吧,滾得越遠越好!”這真是不少孩子離家出走的導火索之一。父母為了發(fā)泄自己的一時之怒,導致一些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甚至某些悲劇,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請記住:批評不是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不是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是促使他改進。為此,父母很有必要說上一句鼓勵他的話,他就能放下思想包袱,而立足于改正缺點,而且也不會因此而影響與父母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