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課程學習及選課常見誤區解析
作者 | ?郭健
聲明 | 文章選自《從國際課程走進海外名校》
轉載請聯系后臺
AP課程以其相對靈活的課程設置,以及可以直接對接美國大學申請等優勢獲得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同時,為適應變革和發展的需要,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 基本上每5年都會對AP課程和考試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為緊隨近幾年全球教育發展重素質和能力培養的趨勢,新AP的宗旨是重課程,輕測試,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培養學術研究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空間”。比如2014 年對美國歷史的大規模修訂(包括正在進行的歐洲歷史和今后將進行的世界歷史改革),減少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強調分析性思考和資料題目(Document-based Question,簡稱DBQ)問題及長文章寫作。2015年2月開始的AP生物改革,課程中有大量充滿創意的實驗以鼓勵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在2016年進行的計算機科學的改革,課程會通過創造性編程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來擴展學生們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科統稱為STEM)領域的參與度。另外,在自然科學(化學、生物等)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中增加了15~20小時做實驗的要求,未修習相關課程將不能使用AP考試成績在大學換取學分。因此,AP課程將變得更加重要,簡單地進行AP考試將在大學錄取過程中不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由于AP課程一直都是獨立的單科課程,并沒有完整的AP課程體系及相關證書,美國大學理事會一直在進行課程研發和改革,希望形成更為完整的課程體系。2014年秋季,美國大學理事會在美國本土及全球各地近三年的試點后正式推出了創新的AP Capstone 課程體系——AP Capstone 文憑項目。參加AP Capstone 項目的學生將大幅提高他們的邏輯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論證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從而為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并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做好核心準備。
AP Capstone 項目在既有的AP 學科科目外增加了兩門基礎課程——AP研討課程(AP Seminar)和AP研究課程(AP Research)。這兩門課程有遞進性,通常建議學生在10 年級或11 年級修AP Seminar, 在第二年修AP Research。AP Seminar由團隊項目和展示、個人研究性論文及展示、綜合考試(分析性閱讀和寫作)等內容組成。AP Research 則包括獨立論文寫作(4 000~5 000字)及公開答辯(15~20分鐘)。在順利完成以上兩門課程(獲得3分以上成績)的同時,如果學生另外還選修了四門AP 學科課程并通過了相應的AP 考試(獲得3分以上成績),則可以獲得AP文憑(Capstone Diploma)。如果未選擇或參加其他AP學科課程的考試,則學生可獲得AP研討和研究課程證書(AP Seminar and Research Certifi cate)。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將近140所大學和文理學院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簽署了支持文件,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大學”,還有加州伯克利等公立名校和艾姆赫斯特學院等頂尖文理學院,以及英國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種種跡象表明,單純的應試教育和考試培訓的時代已經過去,學生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培養真正的學習能力,才能在不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理想的大學。
結合未來AP課程發展趨勢和我在AP課程中多年的工作經驗,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家長和學生在AP學習和選課中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
我只要期末考試好,就能得高分(AP課程成績)
首先需要區分AP考試成績和AP課程成績。AP考試是大學理事會每年5月在全球舉辦的考試,滿分為5分,考試成績需要通過大學理事會統一遞送給大學;而AP課程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選修AP課(一般為兩個學期或四個學期)并獲得課程成績,通常與其他在校成績一起由高中遞送給大學。對于AP課程學生來說,AP課程成績比AP考試成績在申請美加等大學過程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AP課程強調過程性評估,強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鍛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知識點的記憶,與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差異很大。學生的每次小測驗、家庭作業、課堂展示、出勤率,甚至在課堂上是否積極回答問題,都將列入評分系統。而期中、期末考試的比重則沒有那么重要。AP教育的精髓是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物理課上利用所學原理做“水火箭”,在化學課上放孔明燈,在英語課上小組演繹并拍攝“希臘神話”大片,等等。學生們在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思維方式和鍛煉的能力,不是期末一張簡單的試卷就可以評估的。除了學術方面的準備,學生需要經常性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因此必須具備團隊合作、與人溝通、領導能力和互助友愛等各方面的品質,為將來在國外大學學習和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因此,在一個認真做AP課程的學校中,只有好的期末成績是絕對不會拿到高分的。學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地跟隨老師的節奏和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誤區二
標準化成績(托福/ 雅思,SAT/ACT)最重要,平時成績馬馬虎虎就好
如果你問一位大學的招生官,平時成績和標化成績哪個更重要,所有的招生官都會向你解釋說平時成績更重要(大多數大學都是“全面評估”)。有些家長也許不能理解,但同樣的,很多美國招生官也不理解為什么總被問到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平時成績是經過一個學期的連續學習后對學生的學術能力的綜合評價,而標化考試成績只是學生某一天里幾個小時的表現,學生的身體狀況、考試時的狀態,以及其他意外狀況都將對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偶然因素非常多。除此之外,2015年的SAT 泄題事件,及近幾年的TOEFL 刷題情況,使標化考試的可信度直線下降。SAT 成績虛高,使它在大學申請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漸減弱。看近幾年的申請結果,一位同學SAT2000+,托福100+,但因為平均成績點數(GPA)太低,只去了不太理想的大學。而平時成績很好,標化成績相對遜色的同學,卻能去自己理想的學校。當然,最好的情況是標化成績和平時成績“匹配”,能夠互相印證。比如招生官看到一位學生的SAT成績是2300,那么他會查看這位同學的在校英語成績是不是A 或A+,以及對應的TOEFL成績是否達到110+,申請文書出色與否,等等。如果某一方面得不到印證,可能會對這位同學的申請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
誤區三
我只要選擇自己擅長的課程就可以了
美國的高中和大學本科進行的是通識教育,即學生們應該接受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教育,而不是英國體系的專才教育。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都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美國高中相當于中國初三到高三,共4年)至少選修3年數學課,2~3年社會科學課,2年自然科學課,等等。所以,學生們在進行AP課程選擇時,應該平衡這幾類課程。其次,學生最好能確定自己大致的專業方向,選擇課程時以該專業為主。比如將來想學經濟或商科,最好選擇經濟學課程;將來想學習工程,那么物理和數學應該是必選;想學文科的話可以選擇心理、歷史、語言類的課程。如果不能確定專業方向的話,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學科。最后就是要考慮學科的難易度和多樣性。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微積分、物理和經濟學都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課程(大部分學生都能拿到4分或5分),而生物、化學、環境科學等因為語言的原因相對較難,心理、歷史等學科最難。美國大學非常看重學生的選課難度和對自己的挑戰。比如有位同學將來要學物理專業,如果從高一到高三選擇物理I,物理II,物理C力學和電磁學,雖然展示了這位同學對物理的熱愛,但課程沒有難度(因為很容易就能拿到A+ 的平時評價和5分的考試成績),所以招生官很有可能會認為這位同學為了拿高分而不選擇有挑戰性的課程。如果把物理II 換成生物、化學或社會科學類課程就能避免這種情況。因此,不是選擇自己擅長的課程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常優秀并希望進入自己的理想大學,就需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全面的富有挑戰性的課程。如果你應付平時課程還有一些困難,建議做保守選擇。
誤區四
AP考試參加越多越好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這都是錯誤的說法。如果需要在大學折抵學分,大部分大學都有總的學分限制,一般6~10門不等,不是沒有上限的折抵。另外,根據課程設置的不同,每個大學可以折抵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學院只能折抵兩門文科類課程。另外,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科學等課程都要求有20小時實驗室時間,因此只有參加AP課程并在AP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才能折抵學分,單獨參加考試是不能折抵學分的。從大學申請角度來說,AP 考試成績只是證明學生學術能力的因素之一(其他還包括更重要的平時成績、標化成績等)。按一般AP項目學生正常的考試安排——高二考3門,高三考3 門,已經足夠證明學生的學術能力。多考3~4門AP 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卻可能占用學生準備其他考試的時間。我有一位很優秀的學生在高二期間考了10門AP,大部分都是4~5分。但備考占用了太多時間,不得不缺課,這導致他正常的課程成績單上出現了很多F,最終因為平時成績過低而沒有申請到理想大學。其實有很多更好的方式來體現學術能力,比如做一個研究項目并撰寫論文,或者參加相關的競賽,或者創建社團,或開設微博,等等。這些更具體、更富有針對性的活動更能體現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誤區五
課外活動極其重要,出色的活動可以彌補課業上的不足
課業成績是申請大學的基礎,因為大學錄取學生首先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完成大學的學業,然后才能考慮其他。美國4年制的大學都要求學生的平時成績要達到B(GPA 3.0),沒有這個成績很難進入大學。我有一個學生在機器人競賽方面很強,獲得過很多國際和國內大獎。但因為不重視平時成績,申請了十幾所大學卻只勉強被一所大學錄取了。所以,課外活動雖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彌補學生在課業上的不足。如果學生精力有限,一定是應該以課業成績為主,之后再考慮標準化考試和課外活動。
總而言之,未來的AP課程將更加強調能力培養和學生素質鍛煉,學生們只有徹底了解課程要求、明確自己的目標、加上嚴格的執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理想的大學并順利完成學業。
《從國際課程走進海外名校》
主編:王娣 梁旺
不拼高考,一樣上名校。
解決出國學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報的難題。
本書由資深的國際課程管理和升學顧問親自執筆,重點圍繞國際課程、升學指導和大學申請這三個學生和家長最為關心的領域,從實際情況出發答疑解惑,解決了學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報的難題。可指導國際課程學生更好地學好課程,做好海外大學申請的各項準備工作,為有志出國深造的讀者打開了一扇走出去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