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區的影子在視野中日漸模糊,默默地注視著,揮手向這個冰雪世界告別,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這支隊伍中有些人將會重新回到這里,有些人也許不會再來。在互道珍重的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會永遠銘記這段 以海為桌、鋪冰作紙、以鉆代筆、云霧間撥墨揮毫的很Man的時光,一段有關北冰洋的美好記憶,一段攜手譜寫的冰面傳奇” ——摘自《穿越北冰洋》第264頁尾
?單位電視里介紹中國考察隊第33次考察南極,飛機首次冰上成功降落,與這條新聞剛好相對應的是我今天剛好看完了圖書館借來的一本書《穿越北冰洋—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看完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為什么5次和33次南北極地考察為什么次數這么懸殊?如果我們看地球儀就明白了,北極圈周圍主權國共8個,簡稱北極八國(俄、美、加、挪威、瑞典等),海岸200海里內都屬于主權國專屬經濟區,考察處處受他國限制,經濟區外向北還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公海,但是我國這次的“雪龍”號由于破冰能力有限,無法深度考察,止步于北緯87°39′,相比北極,南極則沒有主權國家,屬于全世界的國家共同開發。
? ? 本次考察團隊110余人,從青島出發,歷時80余天,隊員們把每一天的記錄包括:海水溫度、濕度、咸度、微生物、冰芯等信息以日記的形式呈現出來,內容非常的具體而深刻,考察作業中的快樂與辛酸并存,如防熊警戒、鉆取冰芯、他國水警盤查、浮標投放、娛樂飲食等,就書中的鉆取冰芯作業中,冰上作業不是普通人想象中的踏雪吟詩,而是高體力消耗和意志力的考驗,相比勘探作業,防熊警戒就顯得更加艱苦和枯燥了,北極熊又稱為白熊,有的重達1噸,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常吃的動物是海豹,捕獵主要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它在冰面耐心等待幾小時,待海豹將頭探出海面呼吸換氣時刻,北極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自己厚厚的熊掌將海豹拍暈,然后拖上來慢慢享用。以上能看出北極熊的兇險之處,可見警戒安全的重要性了。
? ?除了作業,船內的飲食供應充足而豐富,每頓四菜一湯外加晚上加餐,設施場館如:圖書館、健身房、乒乓球室、籃球、游泳等一應俱全,不論是冰面作業還是船內集體娛樂活動,都表現出了較高的團隊凝聚力和歡樂和諧的氣氛。書里看到這些場景畫面除了欽佩向往,自己突然冒起了一個感悟:我想,在這樣一個封閉的沒有絕對自由的船里或船外作業區,強大的意志力、絕對的身心健康、團隊的和諧和較強凝聚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艱苦的海上航行讓整個系統處于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環境,一路航海和作業環境有時極其惡劣,大家視隊友為戰友,互助并行,同時肩負著極地科學探索和國家海洋權益的使命,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所有人必須利用好周圍的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盡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身心健康、減少不必要的一切耗散。總之,險惡的環境和崇高的使命感逼得每個人必須發揮出絕佳的潛能,團隊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和應對可能風險。
? ?回到我們自身,我們的工作自然沒有他們在北極海冰面這么艱苦,我們所處環境也完全自由開放,通信、能源、糧食補給源源不斷,人的戰斗力和潛能有時候因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差異明顯,在一個安逸的環境,我們自然可以一直慵懶下去,可是誰又能保證環境永遠不變化呢?答案是:環境永遠是變化的,變化 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船一旦到了拔錨起航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沒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