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效率,改善自身的時間管理,你會怎么做?
有許多人就是把自己逼得更緊,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使自己始終處于緊張忙碌狀態。而如果一旦沒有完成計劃,就陷于深深的懊悔和自責中,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還有許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感覺沒什么空閑,一天下來精疲力盡??苫仡櫰饋?,時間都浪費在應付瑣事上,對自己重要的事反而沒干幾件,結果始終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雖然很忙卻一點也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前者往往始終不能完成計劃,最終時間管理陷于崩潰。后者則一直處于精疲力盡的狀態,根本無法實施時間管理。
他們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讀《每天最重要的二小時》(【美】喬西.戴維斯 著;陶文佳 譯;江西人民出版社)這本書,可能會給你答案,并找到解決方案。
該書作者總結了心理學、行為學關于人類自控力、注意力、心理狀態等方面的研究,介紹了如何用最高效的狀態來完成最重要的事、實現對“每天最重要的二小時”的高效利用。
最大的收獲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最大的收獲是認識到了關于時間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輸出;人的狀態是有高低起伏的,不可能隨時都精力充沛、充滿干勁。因此就必須有策略地使用自己的自控力、利用自己的狀態,要把最高效的狀態用于完成最重要的事。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實現有效的時間管理。
許多人在時間管理上可能存在的一個最大誤區,就是將其建立在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上——否認自身固有的缺陷,認為自己有著強大的、可長久使用的自控力,認為自己能夠保持長久的專注,能夠一絲不茍地完成計劃,然后用強力去對抗自己的缺陷,結果很快消耗盡自己本就有限的自控力和精力,陷入疲憊、陷入低潮,最終管理崩潰。
我們必須認識到自身的缺限、不完美,學會接受它、與它和平共處(而不是用強力對抗),然后采取一定的方法,逐步地引導、控制它,才能使我們穩步地提升對自己狀態的掌控,走向更好的自己。
大多數人的自控力都是份額很有限、很容易消耗殆盡的資源,大多數人本來就很難長期保持專注,我們要學會接受這些缺陷,然后再通過一定策略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該書作者具體提出了創造“高效兩小時”的五個策略,我覺得都是避免上述誤區、實現真正有效時間管理的很好方法。
策略一:善用“抉擇點”
所謂善用“抉擇點”,就是要自覺意識到一天當中在時間使用上關鍵的一些“抉擇”時刻。在這種時刻,你有機會也有能力決定自己將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時間。這種時刻就是當你完成或中斷了一個任務的時候。
這實際上是時間管理的一個根本的、至關重要的策略。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人生其實就是由一段段時間所構成的,那么也可以這樣說:未經反思的時間是不值得使用的。
在“抉擇點”,即能夠決定下一段時間做什么的時刻,一定不能跟著“感覺”走,想起什么就做什么,而一定要花幾分鐘時間好好規劃這段時間應該怎么用。要做到:接下來做的事的確是值得做并且是適宜做的。必須考慮到自己的精力狀態和下一段時間的長短——要把整段的時間和較好的精力狀態用于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而用零碎的時間或較差的精力狀態去處理瑣事,而不是相反。當狀態很疲憊時,那就干脆好好放松休息,這樣才能盡快恢復,而不是強逼自己繼續努力。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接下來你有兩個小時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你希望用一個半小時寫一篇重要的報告。然后你又想起還有不少郵件要回,于是你先花半個小時回郵件。結果半個小時之后,你再來寫報告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注意力很難集中,才思也好像枯竭了,怎么也難以下筆成文。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你先把精力耗費在瑣事上——要知道像回郵件這樣的瑣事,雖然不重要,但你在處理的時候也是在不斷耗費自己的精力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耗費在瑣事上,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重要的事了。而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把良好的狀態和充裕的時間卻留給了不重要的事,這是導致時間管理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用一個半小時集中精力寫報告,完成后,剩余的零碎時間再用來回郵件。
在每一個“抉擇點”善做規劃,把最多的時間和最好的狀態用于最重要的事,這樣就能有效避免時間管理中的誤區,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效能。
策略二: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能量
所謂心理能量,我理解就是做事的狀態:做事時是否有著積極的情緒、充沛的精力、良好的自控力?而這就需要我們有策略地管理好心理能量:把最好的心理能量留給最重要的事,而不要讓不重要的瑣事來消耗自己寶貴的心理能量。
首先要根據自己的情緒狀態來安排事務。情緒是影響心理能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將有助于把事情做好,而負面的情緒則往往會大大影響做事的效率。因此在做對自己重要的事時一定要選擇自己處于正面、積極的情緒狀態的時候。而當自己處于負面情緒狀態時,則不適宜去做重要的事,而更需要去調適、休整自己的情緒。
其次要善用自己的自控力。一個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要把自控力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切忌把自控力消耗在種種不重要的瑣事上。在開始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前,一定要保存好自己的自控力,不要去做任何可能無謂消耗自控力的事。注意,任何需要做決定的事都會消耗自控力,任何需要抑制自己的事都會消耗自控力,用于消遣、消磨時間的事往往也會消耗自控力(比如看電視、瀏覽網頁、刷微博、微信、玩游戲等)。因此,在做完對自己最重要的事之前,盡量少做這些事情。
作者對管理并用好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也都很實用:
關于如何安排待辦事項:
1.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最重要的工作,不要讓你的大腦能量一開始就被幾百個小決定消耗殆盡。
2.考慮一下今天所有的待辦事項,把它們分類為“重要的”“創造性的”和“其他”。在一天之中較晚的時候(比如,在你剛剛吃完午飯,因為吃飽而有點兒昏昏欲睡的時候)完成“其他”分類里的工作。
3.在你第二天有重要活動時,頭天晚上就提前做一些決定,不要把它們留到第二天來浪費你的心理能量。
在疲憊時如何恢復心理能量:
1.緩慢地深呼吸一會兒,呼吸能夠幫助你直接改變生理和心理狀態。
2.想辦法使自己盡情地大笑一場。
3.短暫地打個盹兒——注意,必須是“短暫地”。
策略三:引導而不是對抗分心
保持專注,是我們高效做事的必須。然而我們又是那么容易分心——據本書作者說,分心是人類祖先傳給我們的本能,因為祖先為了防止大自然中的突然危險而必須時刻保持警覺。那么,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作者提出了如下策略:
不要用意志力硬抗分心,而要順勢引導。要接受分心,在分心時加以引導,只要不讓分心失控,即能在總體上保持專注。
實際上,毫不動搖的專注是不符合人類生理規律的。如果你真的想這么做,反而會得不償失。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迫不去想某件事時,他們想這件事的概率反而會提高。
科學家研究還發現:走神可能其實并不是什么缺陷,還對完成創造性任務有重要的作用。
由此,本書作者提出了引導和控制分心以保持專注的兩個方法:
一是主動讓自己走神,也就是在專注于某個問題一段時間之后,轉換到另一個從認知角度上講難度適中的任務——但不能選擇某個需要利用到工作記憶的任務——然后再轉回到最初想要解決的任務上來。最好提前選擇一個任務,這樣當你的思緒已經開始走神時就不用再臨時確定了。這項任務最好不要持續太久(以幾分鐘為佳),也不會讓你全神貫注、沉迷其中,這樣你就能讓自己更有成效地走神,而不會完全被拉進另外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中。比如欣賞墻上的畫、房間里的植物、窗外的風景,注意它們的細節;聽音樂,注意欣賞其樂曲或歌聲的特點;觀察周圍的人在做些什么等。這些任務還是需要你動點頭腦,但不需要太多思考,也不需要什么工作記憶。但切忌不要選擇較高難度的,需要耗費較大腦力和精力的任務。
二是覺察注意力。所謂覺察注意力就是放任我們的思緒去它們想去的地方——也就是說放任自己走神,在覺察到我們的思緒飄走了之后,再溫和地把它們帶回我們在眼下所進行的事情上來。比如在閱讀的時候,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如果某一刻你的注意力有所分散,只要輕松地將它當成一件有意思的事,然后溫和地把注意力帶回到書上,這樣就能讓你在大部分時間里身處當下,也就是能夠注意到你自己、他人和周圍環境的存在。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思緒正在飄飛時,不妨靜靜旁觀自己四散的思緒,而不要指責自己沒有專心致志。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只要你能避免因無法專注而變得沮喪、疲憊或是更加不專心,就能把注意力帶回到手頭的任務上,變得更加卓有成效。
策略四:運用運動和飲食幫助自己改善狀態。
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狀況是決定一個人精力狀態、工作效能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在創造“每天最重要的二小時”的高效時間時,必須有策略地利用這一點。
本書作者指出,運動和飲食對人的狀態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我們需要高效能時,就需要有策略地把運動和飲食作為工具。
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尤其能增強那些與自我控制相關的執行功能。因此,本書作者建議:不論你現在有沒有堅持有規律的鍛煉,你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利用運動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心理能量。
適量的運動能夠幫助你在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內集中注意力,令思路更清晰、情緒更積極(同時保持冷靜)。運動就像是個“重啟”鍵,它非??煽?,并且效果顯著,而且起效快,能夠立刻提升你的精神表現。適當的運動強度恰好夠讓你出點汗,但不至于累得不行,這能讓你在運動之后的幾小時內煥然一新。
當日程表上有某項極具挑戰性或者令人疲累的工作時,要么在那之前進行一場早鍛煉(會讓你更輕松地搞定這些任務),要么就在完成任務后立刻運動一下。這樣能夠讓你補充一些心理能量,及時調整情緒,以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總之,當你需要制造“高效兩小時”的時候,就在之前的一兩個小時內運動20~40分鐘吧。
除了運動,飲食對身體狀態和心理能量也很重要。本書作者建議在需要高效的時候,你還可以通過策略性地選擇吃什么、喝什么——也就是說,調整吃喝的內容和數量——來對抗心理的疲憊。
作者提出如下利用飲食提高效能的具體建議:少吃多餐;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甜食、精細糧食等),多吃含有蛋白質、含糖指數低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飯菜、零食(各種蔬菜、水果、堅果);多喝水;適量的喝咖啡來緩解疲勞。
總之,作者指出:無論一個人是否有鍛煉和健康飲食的習慣,在需要創造“高效兩小時”的時候,都可以主動地利用運動和飲食的工具,來立刻改善自己的狀態、提高效能。
策略五: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狀態
作者提出的最后一個策略,就是我們可以對工作環境做出理性的選擇,選擇那些能夠讓我們更加專注、更深入思考的環境。
所謂工作環境,包括聲音、光線、整潔程度、舒適程度、各種可能吸引注意力的“分心源”等。我們可以通過主動、理性地選擇,盡量為自己創造一個有助于提高效率的工作環境。
科學研究表明:安靜或者具有較低程度的“均勻噪音”(所謂“白噪音”)最有助于人的專注和創造性工作;偏藍偏白的明亮光線能提高人的效率;整潔的環境有助于人的專注和高效;舒適、寬敞,身體能夠得到充分舒展、活動的空間,有助于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從而提高效能;盡量少的“分心源”(各種會通過聲音、光線、圖像等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事物)會顯著減少人們注意力的分散。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可能性,盡量為自己創造安靜、明亮、整潔、舒適、沒有“分心源”的工作環境,從而為實現“高效兩小時”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總結
認識到自己的意志力、自控力不是無限的,精力狀態、心理能量有著高低起伏,然后自覺地去規劃每一段時間的利用,科學地安排做事的順序,去有意識地引導分心、利用運動和飲食的工具、創造適合的工作環境,使自己最高效的狀態能用于最重要的事,這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二小時》教給我的時間管理方法。
我已經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了作者的五個策略,感覺效果不錯,你不妨也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