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志紅老師提出“巨嬰”的概念,讓很多人記住了“原生家庭”這個詞。
很多人看了書,會有一點點怨念,怪不得我今天的不如意,原來是中了原生家庭的毒。武老師的觀點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他認為這很大程度是中國的愚忠愚孝文化帶來的影響。
而我對此一直有困惑,“巨嬰”是國人特色還其實是全世界都有的現(xiàn)象?
最近看到一本書《不成熟的父母》,倒是很好解答了我的困惑。
原來全世界都有不成熟的父母。
2
我們本應該知道,一個人是否成熟并不看年齡,是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言行。
不成熟的父母的言行,往往會深深傷害自己的孩子。有人說:父母不成熟,養(yǎng)孩子就是造孽。
比如:
【1】情緒型父母
情緒型父母自己也是個孩子,當他們情緒崩潰時,他們會帶著孩子一同去體驗那種崩潰狀態(tài):絕望、憤怒和憎恨。
想起很多國產(chǎn)片子里的媽對著孩子哭訴:你爸爸就是個沒良心的,你永遠也不想相信任何男人!
【2】驅(qū)動型父母
驅(qū)動型父母看起來是最正常,但他們總想控制孩子的選擇。
有手段的驅(qū)動型父母會選擇性贊美和促進自己樂于看到的孩子的做法,而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孩子獨特的興趣和生活道路。然后他們會巧妙用各種手段逼孩子做他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
這種父母在中國似乎更多,各種虎媽,好像都中槍。
【3】消極型父母
消極型父母簡單說就是逃避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們會對孩子很好,但是當孩子面臨真正的麻煩,比如施暴,虐待,欺凌,性侵犯,他們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
有的消極型父母會在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選擇玩消失,這會讓孩子非常受傷,最重要的父母盡然會拋棄自己。
說起來那些愛離家出走的男人或女人,恐怕都很容易用逃避回避問題,結(jié)果讓孩子赤裸裸面對過大的壓力。
【4】拒絕型父母
拒絕型父母不讓孩子接近自己,他們回避親密感情。他們的孩子習慣父母以自己想法為中心,長大后往往很難開口請求幫助。這反而讓他們未來事業(yè)和生活中遇到種種麻煩。
如果孩子遇到這樣的父母,會變成怎樣的人?請繼續(xù)看。
3
我們本應該知道,一個人是否成熟并不看年齡,是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言行。
不成熟的父母的言行,往往會深深影響自己的孩子,孩子為了學會和不成熟的父母相處,會發(fā)展處兩種模式。
【1】治愈型幻想
孩子會用幻想暗示自己“要是....就好了”,他們用幻想教自己樂觀面對的童年的痛苦,幻想只要自己忍過現(xiàn)在的痛苦,以后會有人愛,有人關心,這種幻想激勵著他們前進。
有治愈型幻想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對自己投入情感的人映射了童年的幻想,你一定是我要找的那個人。
一旦發(fā)現(xiàn)這個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就特別失望。
【2】角色型自我
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和父母溝通很困難時,會用虛假的自我來代替真實的自我,來和父母溝通。
比如孩子會想:如果我做出犧牲,別人就會贊美我,愛我。又或者,無論如何都要讓他們注意我。
有些孩子角色轉(zhuǎn)化很成功,有些孩子就選擇了消極型的角色。如果扮演的角色不是你真實的自我,那么孩子長大后會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騙子”。
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會發(fā)展出兩種生活模式。
一種是【自我掌控者】,他們積極主動,熱愛學習,善于反省,把生命中的挑戰(zhàn)看做是鍛煉的機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他們會本能承擔獨自解決問題的責任。
一種是【外物掌控者】,他們往往不經(jīng)思考就采取行動,不會進行反思,把責任歸咎于其它人或環(huán)境。他們要么缺乏自信,要么擁有夸張的自信,他們終于變成了他們父母的樣子。
在這本書里面,對兩種風格的孩子討論非常有趣,讓我看到很有趣的一段話是這樣解釋中年危機的。
自我掌控者在過度緊張或孤獨的時候可能會采取外化的應對方式。過于犧牲自我的自我掌控者,有時會通過婚外情來減輕自己的壓力。他們對此感到羞恥,并害怕東窗事發(fā),但他們難以抵制這些誘惑。
這本書自信寫到,如果你是一名自我掌控者,你樂于搞清楚自己,你會更喜歡這本書的冷靜分析。
那么,你覺得你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