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過年,都感覺儀式感特別重。
把所有的程序走一遍,該過的年也過完了。
而我在外面奔波一年,回來就像完成一個ToDolist,在外面吃不到的美食吃一遍,舊時老友見一面,熟悉的親戚走一圈,也該滾回去上班了。
- 卷餅筒
我在的小地方叫天臺縣,臺念第二聲。
每到什么節日就會吃一種叫卷餅筒的食物,成了一個特色。卷餅筒有點類似老北京雞肉卷,外面一層皮,里面包裹著各種輔料。
不同的是,卷餅筒更長,皮更薄,里面的輔料也更多,而且因人愛好而異。
那層皮有點像煎餅果子,北方的煎餅果子做的時候用一個類似竹蜻蜓一樣的推子均勻推開,而我媽的絕技是用手攤。
適當比例的面和粉,和好面,放著沉淀一會。為了受熱均勻,會在煤氣灶和平底鍋之間放一塊圓鐵,等鍋熱以后,涂一層油,就可以開始制作薄餅了。
媽媽的技巧是滿滿抓一把面團,稍微轉一圈,擰掉多余的糾纏的面團,放到平底鍋的邊上,用手的側邊去推面團,外圍畫一個大圈以后畫內圈,最后把多余的面團摘掉,不夠的就再補點。因為薄,一張面皮大概不到一分鐘就制作完畢。
麻麻曾經想把這個技術活傳授給我,我一來怕燙,二來做出來的面皮不夠規整不夠均勻,不是一個完整的圓或者厚薄不均,所以每次回家都是看著麻麻做。
除了面皮,還得炒很多輔料,我們家習慣放的有,豬肉(整塊肉煮熟,肥肉和瘦肉分開切成薄片,用醬油蒜裹一遍帶點味),有時候也放豬肝,筍絲或者茭白絲,豆腐干胡蘿卜切成條炒熟,海帶絲,粉絲,香腸切片,這些是經常吃的。我也在別人家吃到過其他料,比如芋頭,豆芽等,每家依據自己的口味放料。
最后把輔料放到面皮里裹起來,卷餅筒就成型了。每次吃的時候煎一下,面皮煎到焦黃的時候剛好,里面的輔料也熱了,就可以吃了。
可以參見百度百科<食餅筒>
其實從小吃到大,有時候也吃膩了,每逢節日就吃,但是每次在外面的時候還是想念家里的卷餅筒,有家的味道。
- 呼啦太
和卷餅筒類似,只是里面輔料不一樣,面皮更脆一點,卷法也沒那么復雜。
我家常放的輔料,土豆絲或南瓜絲或蔥花或蝦皮或豆腐。我最吃土豆絲,能吃好幾個。煎的時候久一點,脆脆的,然后把土豆絲直接放進去,可以再放點蔥花,特別香。等熟了以后左右往中間一折就起鍋了。
完美!
還有麥餅,梅干菜餅,臨海麥蝦,青餃,糊辣沸,冬至圓。。。。
美食作為節假日儀式感最重要的道具,讓我每每在過節的時候想起來家的味道,而且在外面吃不到就更饞。
之前在濟南上大學的時候想吃年糕,遍尋各種沙縣小吃,都吃不到滿意的年糕。那個時候特別想家。
食物不再是食物,變成一種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