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感是啥意思?原來我也不知道,最近看了一本書叫鈍感力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頓感就是敏感的反義詞,有點遲鈍竟然是件好事。但是頓感之前的自己是非常敏感的,以至于折磨了自己很久才解脫出來。
記得在我剛出來工作的時候,自己是非常敏感的那種性格,別人的眼神,別的一句話都會讓我想半天,我覺得自己活得非常的累,怎么也拜托不了這種情緒。譬如第一次上課,當時一進教室,面對的都是陌生家長的面孔,我心虛的直冒冷汗。我說話的聲音直打顫,當家長聽不清我說話的時候,他們的眼神都聚焦在我的身上,更說不出話了,就這樣苦苦堅持到下課。感覺時間過了一個世紀那么長。
下課之后心情很不舒服,不得不強顏歡笑面對家長和其他老師,掩蓋自己的尷尬,但此時我的心里像幻燈片一樣一幕幕播放著剛才的情景。我就這樣折磨這我自己,非常難受,回家后吃飯沒胃口,睡覺也失眠,最直接的感覺是自己的胃非常難受。那時唯一的傾訴對象就是我的媽媽, 媽媽告訴我心要放寬,講不好還講不壞么,大不了講壞,又不掉肉。就這樣安慰我,我自己長舒一口氣,想想也只能這樣。
之后每天我基本上都是處在一種試錯的狀態下,天天都會有我解決不了的突發情況,家長一些問題我回答不了,身處尷尬的境地,上課被批,做錯事情等等。漸漸地發現要真正的去改變,才能擺脫這種折磨自己的現狀。
就在不久之前,我還是懷著一顆很忐忑怕出錯的心工作的時候,沒想到怕啥來啥,就這樣徹底搞砸了一件事情。我和一個經驗很豐富的老師配合上課,當然需要合作。上課的時候,沒想到出現了很多突發情況,我懵了,但是我根據自己的判斷解決了在她看來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情。下課之后她說:“今天怎么回事?”帶了點責備的口氣,我對她說:“我覺得那個事情得先去處理。”她就語重心長的給我講解為什么她覺得一些事情比那個事情更重要,以及一些技巧等等。
這個終極問題一出現,感覺有一種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感覺。突然覺得自己不怕了,雖然未來還會有很多問題,但是我的思維發生了變化,我更專注于問題本身,出現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意對方的語氣,眼神,被批評的情景了,讓自己能更快地從批評聲中走出來。經常聽大家說工作中的情緒不帶回家,有多少人能做到?
之后看到鈍感力這本書,發現我的轉變是有跡可循的,我不知不覺的在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就在看了這本書的當天,遇到了很多奇葩的家長,我覺得這也是磨練我的頓感力的機會。早上一進教室,有個家長拉著我就開始跟我抱怨,你們這個教室味道太難聞了吧,我說是阿姨剛打掃完,是消毒液的味道,對身體無害,那個阿婆就各種嫌棄,眼神一撇一撇的。我微笑著給她解釋完,馬上回到我要做的事情上面。還有家長直接和我發脾氣,我也是微笑著說對不起等等。
我們的社會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維系的。不管你多聰明,多優秀,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話,可能就無法享受愉快而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際方面最需要鈍感力,當遇到領導批評,家庭矛盾,和朋友意見不合的時候,不要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郁郁寡歡,而應該以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鈍感力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關系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生存能力,因為這種能力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平靜,內心的平衡,與他人和諧相處,也能專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突然發現自己從敏感的狀態慢慢的轉變了。漸漸地做事情不再思前想后,別人說了不中聽的話,聽完了馬上就能拋到腦后。鈍感力不僅限于精神方面,這種有益的鈍感,是保證血液暢通無阻的重要原因,對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