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遇到一位老人需AD護理,一位老人大病就醫,湊一起,日子立馬接地氣到酸爽,敦敦實實,切近而龐雜。每一天都如巨人般,手握鋼叉,沖殺過來,沒有虛招。
我兜不住的時候,就給遠在異國的老大發微信,說說情況,吐吐槽。這種時候,是自己的父母,我又在身邊,肯定不指望他。但有血緣之外的人多少和我全程“共情”,感覺很溫暖。
實話實說,人組建家庭步入婚姻時,會對另一半懷有期望——“老婆是賢妻”,“老公有孝心”……換化一下,就是兒媳、女婿,在姻親關系中,能如血親的兒女一樣,對另一半的父母貼己、入心、隱忍、包容……
事實上,好難啊!
老爹術后,陪護者需要給他按摩,盥洗擦身,協助換藥。我一開始不知道怎么弄,熟悉后,做起來得心應手,自自然然。連續數日泡在病房,不僅干勁十足,而且心情愉快。一次夜半,剛給老爹換上紙尿褲,突然覺得這活兒,也就我們兄妹可以做。萬不可請嫂子來陪護,哪怕嫂子幾近退休年齡,這樣照顧我老爹,哎,不妥。同性別的姐夫,老大可偶爾頂一頂,一兩夜可以,連續數日,也是別扭。
AD護理中,病患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排外”情緒。就像老娘,她心底是簡單直接的情感,遠近親疏,關鍵時刻,好清楚。你說她糊涂,貌似她又最明白。如果按尋常人際關系處理,老人家令人尷尬的言語會猛然冒出來,蠻推搡人。大嫂陪護她時,老娘總攆大嫂回自己家,不讓她陪。但幾家人分工合作,兒女輪流值班,無法兼顧那么多細節。老娘貌似善意的“攆”人,從旁觀者角度,特別讓陪護者尷尬。你若不隨順,她的激越情緒容易爆滿,瞬間變色,執拗地讓人有剝皮刮骨之痛,使護理者頓生疏遠隔離心,再也不來,再也不見。好在大嫂心量大,不在意。我們也盡可能不讓她勞神護理事宜,遭遇尷尬。
所以,除了我們兄妹,的確無人可以完全勝任照顧老爹老娘的事情。
細思量:
情理上,老年父母的照顧,兒女的確應首當其沖。一方面,父母生養之恩,親歷親為,不能假手于人。一方面,老人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兒女已經熟知,更方便溝通。一方面,人到老年,或因寂寞,或因病患,情感、心理上都特別依賴兒女,照顧之事委以姻親的孩子,隔靴搔癢,有時會適得其反……
法理上,中國有這么幾條法律明文: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1條規定:“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此條中的“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是指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婚姻法》第28條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根據上述規定,贍養人的范圍只包括老年人的婚生子女、孫子女及外孫子女,而不包括兒媳、女婿,即法律并沒有規定兒媳對公婆、女婿對岳父母負有贍養義務。雖然法律規定“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但是協助的義務不是贍養義務,而且這一規定只適用于夫婦關系存續期間。”(此兩節文字來自百度搜索結果)
說白了,父母的照顧,贍養,自家兒子女兒必須第一位。把大部分照顧護理職責,明里暗里推給媳婦兒、女婿兒,兒子女兒自己卻做得很少,這觀念與行為,有問題!
所以,護理贍養老人,兒女自己要處理好各自的夫妻關系。
所以,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16年開始頻繁照顧老娘后,我對此的認識,日益清晰深刻。
夫妻感情和睦,生活中互相體諒支持,這種護理照顧的艱難時期,另一半,愛屋及烏,自會積極主動分擔。哪怕過程中有頗多誤解、委屈,也容易被溫暖的話語、行動上的關照消融化解。夫妻感情經數年生活磨合不順,讓另一半出頭護理照顧,只怕其中經歷,罄竹難書,種種,種種,刷新你的三觀,頻頻質疑人性。世間八卦多來于此。
細想想,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幸福?風雨中,病患時,幸福體現在哪?
細想想,什么叫照顧?什么叫贍養?怎樣算孝順?生活大浪滾滾而來,各色關系彼此牽扯時,普通人家的“家底”“家風”,才真正出演。——過年過節包個紅包,是孝敬;周末回去陪著吃頓飯,是孝順;趁午休替老人跑個腿,是照顧……只要不與父母住一起,孝敬贍養,可以物化——更多的禮物,更頻繁的電話,最給力,就是奔到眼前的人兒……然而,簡單、短期、偶爾的病患,緊張一下,累一下,過去了。復雜的,長期的,無可逆轉的病痛護理,一下,一下,一下……乃至N下,都難過去。
好的夫妻關系,能增加家庭系統的張力。上可支持雙方家庭老年父母的贍養,緩解贍養老人過程中的壓力,下可示范引導各自家庭的孩子教育教養,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所以,一定珍惜已有的因緣,善待已有的姻緣。常常反省,不作!!